上半年12家保險中介獲批成立 產銷分離遲遲未現為哪般
- 發布時間 2017.07.18
- 來源
關鍵詞
上半年12家保險中介獲批成立 產銷分離遲遲未現為哪般?
在保險回歸保障的背景下,保險中介機構對于保險公司而言重要性日益凸顯。尤其是那些擁有低成本客戶的中介機構,在與保險公司的合作中往往擁有更大的話語權
《投資者報》記者 潘亦純
在保險牌照一證難求的今天,想介入保險行業的公司不得不另辟蹊徑,例如成立保險經紀公司、保險代理公司等,從而成為保險行業產業鏈中的一員。
據《投資者報》記者不完全統計,截至7月13日,共有深圳市豐收保險經紀有限公司、國新匯通保險經紀有限公司、中建英大保險經紀有限公司等8家保險經紀機構,以及北京證通保險代理有限責任公司等4家保險代理機構獲批經營保險銷售、為投保人制定保險方案、代辦保險手續等保險相關業務。
當然,除了新設立保險經紀機構、保險代理機構之外,還有不少公司通過股權投資等方式,介入保險經紀公司、保險代理公司。上半年比較受關注的案例,如互助保障平臺“水滴互助”獲保監會批復,全資收購了成立于2012年的保多多保險經紀有限公司,業務范圍得到進一步拓展。
實際上,在保監會不斷呼喚保險公司回歸保障的大背景下,保險中介機構對于大部分保險公司來說重要性日益凸顯。尤其是那些擁有低成本客戶的保險中介機構在與保險公司的合作中也往往擁有更大的話語權。
經營狀況整體良好
資本端對于保險中介機構如此熱情,那么保險中介機構的經營狀況到底如何?《投資者報》記者注意到,不少保險中介機構已登陸新三板,從這些公司披露的經營數據可以看出,當前整個保險中介行業的經營態勢良好。
據記者不完全統計,2016年在新三板股票的大部分保險中介機構均實現了盈利,盈利數額比較大的有盛世大聯、潤華保險、華誠保險、鼎宏保險等中介機構,凈利潤分別為5075萬元、3398萬元、2807萬元及1367萬元,均超過千萬。此外,還有華誠保險、潤華保險、眾信易誠三家保險公司2016年的凈利潤同比出現了超2倍的上漲。在記者能夠獲取經營數據的14家保險中介機構中,僅有新一站、萬舜股份、華誼保險、華凱保險4家公司2016年業績出現了虧損。由此看來,整個保險中介行業的盈利狀況還是非常不錯的。
根據保監會披露的數據,目前我國保險中介機構已多達數千家,這些機構通過代銷保險產品或為保險公司提供其他服務方式賺取中介費、服務費。
前些年,保險中介機構的保費收入占比并不高,僅為10%左右。但近年來這一渠道卻顯得越來越重要,特別是在中小保險公司回歸保障的大背景下,銀保渠道等此前為險企帶來大量保費的情況已無法持續,專業保險中介的作用反而得以凸顯。對于中小保險公司來說,短期內要建立公司的個險銷售渠道是非常困難的,加之成本較高,還不如借助保險中介的力量進行保險產品銷售。
中央財經大學保險系教授郝演蘇對《投資者報》記者表示,一般來說,財險公司的車險業務對于保險中介的依賴最大,因為保險中介手中掌握著大量的車主信息。壽險方面,一些比較復雜的保障型產品,也需要保險中介機構介入,為消費者做條例解析、手續辦理及后期理賠等服務。
產銷分離尚需博弈
近年來,保險行業一直是產銷合一,即保險公司同時進行保險產品的研發及銷售。產銷分離問題業界雖然一直在討論,但至今仍沒有實現。對此,首都經貿大學保險系教授庹國柱對《投資者報》記者表示,產銷分離并不是一個理論問題,這取決于哪種方式成本更低、利潤率更高。一方面保險公司希望通過中介機構獲得更多業務,但如果獲得的這些業務并不能給保險公司帶來利潤,或成本比保險公司直銷還要高,那么保險公司就不能放棄自銷渠道,產銷也就無法實現完全分離。
由此看來,保險中介機構與保險公司之間其實存在著一種博弈。最終只有那些能為保險公司帶來低成本客戶的保險中介機構,才能在與保險公司合作中獲得更大的話語權。
不過,保險中介機構的作用,也不應該僅僅體現在為保險公司提供銷售渠道上,還應該體現在對消費者的保險服務上。在業內人士看來,保險中介應該運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在形形色色的保險產品中,為消費者配置最適合自身的保險產品、保險方案,并提供多元化服務。
而這種服務實際上體現了一種市場服務思維的轉變,即以產品為中心,轉變為以客戶為中心。但據記者觀察,目前大多數保險中介更多地還停留在提供渠道的層面,還遠遠談不上為消費者提供定制化、多元化的服務,這一點或許也是大多數保險公司需要突破的地方。
行業熱議“去中介化”
近年來,由于互聯網業務的發展,業內對于保險中介行業的發展也出現了一些新的思考。近期業內熱議的有關于“去中介化”或“中介化”的討論,實質上就是保險公司利用互聯網渠道進行直銷后,保險中介行業是否會受到沖擊的問題。
對此,業內看法不一。郝演蘇對《投資者報》記者表示,保險公司互聯網渠道的發展并不會對保險中介造成沖擊。“首先,不是所有保險產品都能在互聯網銷售;第二,同一款產品,保險公司的網上報價很多情況下會高于中介機構網站平臺的報價,即批發與零售的關系,所以消費者更愿意從保險中介的網絡平臺去購買保險產品。”
大童保險董事長蔣銘也曾對媒體表示,“互聯網不是保險中介的對立面,互聯網本身也是撮合的中介,線下的保險中介可以與互聯網結合,也可以向互聯網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