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險資何處去?混改、新產業及重大基建成重要標的
- 發布時間 2018.01.17
- 來源
關鍵詞
2017年,伴隨著監管層持續發聲引導險資回歸本源,險資加杠桿式的激進舉牌現象幾近消失。主流險資運用的主旋律是什么?主流險資都投向哪兒了?哪些行業和公司受到險資的青睞?
2017年底,《中國經濟周刊》記者采訪多家險企了解到,主流險資已從投資方式、領域等方面拓寬投資渠道,力求“務實”。
參與國企改革
——中國人壽投資750億元參與央企混改
隨著混改的不斷深入,險資參與國企混改的版圖也在持續擴大。
2017年,中國人壽保險集團(下稱“中國人壽”)作為單一出資金額最大機構投資者,出資217億元認購中國聯通超10%的股權。同年8月,中國人壽入股中糧集團旗下的專業集團中國茶葉7%股權。
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底,中國人壽投資央企混改項目規模近750億元。中國人壽董事長楊明生表示,根據保險資金長期性的特點,公司未來還將參與更多國企混改項目。中國人壽方面透露,將以電力、能源、消費等行業為重點,選擇經營成熟、發展前景好、收益穩定,具有一定抗周期性的大型國有企業,作為國企改革項目的重點投資標的。
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方面,保險資金的嘗試也在逐步推進。事實上,一些險企已在債轉股業務和不良資產處置業務上先行一步。
2017年3月3日,中國人壽陜煤債轉股基金宣布100億元資金全部到位,國內保險業首單債轉股項目成功落地。
據介紹,截至2017年底,中國人壽投資市場化債轉股項目7個,投資規模近600億元,主要投資了陜西煤業、中國重工、中船工業、中石化、華能集團等多個具有市場影響力和標志性的債轉股項目。
而作為中國保險投資基金的管理人,中保投資有限責任公司(下稱“中保投”)自誕生起就肩負著發揮保險資金長期投資優勢、對接國家重大戰略和市場需求的重要任務。
中保投副總裁盛今向《中國經濟周刊》記者介紹,中保投為助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募集100億元保險資金,支持中國最大的綜合性建材產業集團——中國建材集團拓展新能源、新材料和新型房屋等高端制造業務,加快其調結構、去產能、走出去的步伐,推動建材行業轉型升級。
“這個案例比較典型,當時中建材與中材集團實施重組,形成了‘超級國家隊’,產能大幅度增加。我們在談完之后兩家就合并了。前陣子我們也和一個大型鋼鐵企業談合作,它們成立了過剩產能并購基金,目前仍在溝通中。”盛今說。
拓展實體經濟投資
——中保投與航天科技發起“創新引導基金”
在助力供給側改革之余,主流險企并沒有忘記拓展實體經濟的投資。
“應該說在和國有企業的合作方面,中保投走出了一條‘高大上’的路子。我們發揮保險行業的優勢,對接國資委,和航天科技集團共同發起了‘創新引導基金’。”盛今向《中國經濟周刊》記者介紹說,中保投積極推進與航天科技和中國兵器工業集團的合作,探索引導保險資金支持航天高端制造及軍民融合強軍興國戰略。
“中國的衛星發射和火箭制造技術及其帶動的一些民品領域的應用,包括材料、控制系統、動力系統等,處于世界領先水平。如何把最領先的技術應用到為人民的美好生活提供服務,這就是我們和航天科技共同的投資理念。”盛今舉例稱,在航天領域,火箭等飛行器發射進入軌道后,需要調節姿態以穩定飛行,這就要靠紅外遙感的姿態設備實時監測飛行姿態。過去,這項技術只應用于火箭飛行。通過投資發現功能,這項技術被運用于民用領域的高鐵軸承測溫。
“100萬元的應用變成了100億元的市場。這是真正的股權投資,通過投資使得過去在載人航天領域中,留在保險柜、科研院所的頂尖的技術運用到民用領域,既提升了國有企業的競爭力,也改善了人民生活的需要。”盛今說。
“保險姓保”已逐漸成為保險行業的集體共識和自覺行動,加大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拓展服務實體經濟的深度與廣度,就是保險業落實“保險姓保”的實踐表現。
此前,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人保財險”)監事長王和公開披露了人保財險支持服務實體經濟的成績單:為近400家企業的2800臺(套)國產重大技術裝備提供風險保障約900億元,其中包括了我國出口到澳大利亞、法國等17個國家和地區的設備,有力支持了中國制造企業“走出去”;開展了新材料保險、專利保險、工業機器人產品保險、新軟件首版次保險等,為科技創新提供保險服務。
著力重大基礎設施
——京津冀、雄安新區、長江經濟帶成險資投資重點區域
早在2016年8月,保監會公布的《中國保險業發展“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及,“引導保險資金參與國有企業改革,服務政府投融資體制改革,通過公私合營模式(PPP)、資產支持計劃等方式滿足實體經濟融資需求”。
在補足監管短板的背景下,險資投資更趨理性,主流險企正在探索多種形式向實體經濟靠攏,重大基礎設施和重點發展區域成為熱門標的。保監會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6月末,險資累計直接投資國家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養老社區和棚戶區改造等民生工程,累計金額超過4萬億元。
盛今介紹,中保投已募集450億元保險資金,投向上海市軌道14號線、18號線以及環城高速等重大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以及前灘國際商務區、張江集成電路產業區、浦江兩岸生態環境整治等重點民生工程建設;募集100億元投向深圳市寶安國際會展中心建設、公共交通升級改造等基礎設施建設和城市更新項目,引導保險資金直接對接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的重點工程;正在募集過程中的“中保投-華潤城鎮綜合開發基金”,將投向西安市重點建設工程,助力西部大開發戰略。
“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已成為中國人壽服務實體經濟的重要著力點。”中國人壽投資部總經理助理侯俊對《中國經濟周刊》記者說。
中國人壽提供的資料顯示,截至2017年底,該公司在基礎設施領域投資規模超過3500億元(其中PPP相關項目近600億元),覆蓋交通、能源、市政建設、棚戶區改造、油氣管道等基礎領域,投資項目分布于京津冀、雄安新區、長江經濟帶、粵港澳大灣區、中西部等重點發展區域。其中,投資京津冀地區建設1400多億元,是中國人壽區域投資中金額最大的地區。
“中國太保在新疆、內蒙古、云南、貴州等地區的交通、能源、落后設備改造等領域,組織資金投資各類項目達30多項,累計投資金額超過500億元。”太保集團品牌建設部有關負責人接受《中國經濟周刊》記者采訪時說。
中國太保介紹,在基礎設施投資方面投資資產總額超過萬億元,覆蓋長江經濟帶、京津冀協同發展、上海自貿區建設等國家重大規劃;另類投資項目近80個,累計資金投資規模約1300億元,投資領域涵蓋市政、能源、環保、土地儲備、棚戶區改造、水利、保障房等。
瞄準新興產業
——互聯網+、新能源等行業成險資投資熱點
中國經濟正處于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中國制造2025》、“互聯網+”等新興產業對培育新的增長動能至關重要,險資又瞄準了哪些新興產業?
據悉,截至2017年底,中國人壽投資“互聯網+”、人工智能、現代物流等新興產業項目規模近350億元,投資項目11個,涉及滴滴出行、阿里巴巴、京東、順豐、百度基金等新經濟領域內的標桿企業和項目。
中保投的關鍵詞則是“綠色”。中保投設立保險行業首個清潔能源發展基金,募集100億元保險資金投向華北地區農村“煤改氣”項目,率先支持雄安新區建設,推動京津冀地區霧霾治理和能源結構升級;設立保險行業首個運河生態環境修復基金,募集50億元投資揚州市京杭大運河沿岸生態環境建設,改善運河兩岸環境與歷史風貌;募集30億元保險資金投向粵東西北地區生活垃圾和污水處理基礎設施建設。盛今說:“中保投正大力拓展綠色投資,引導保險資金投向國家重點綠色能源、環保、綠色交通項目。”
“我們在資金運用方面研究了5個方向,包括交通、能源、通信等。其中,能源是最重要的。”盛今說,中保投非常關注天然氣的投資,并與中國燃氣控股合作設立100億元的“中保投中燃(深圳)清潔能源發展基金”。截至2017年11月底,該基金共計提款58億元,直接投資到保定、天津、廊坊、滄州和邢臺5個京津冀地區的煤改氣項目。
監管:引導險資為實體經濟“輸血”
保監會保險資金運用監管部副主任賈飆介紹,截至2017年9月末,保險公司資金運用余額14.65萬億元,較年初增長9.38%。這14.65萬億元保險資金通過多種方式注入實體經濟以及落實國家重大戰略。從資金支持來看,定期存款余額超過1.4萬億元,是實體經濟中長期貸款重要資金來源;投資債券和股票為實體經濟直接融資超過7.01萬億元,較年初增長15.23%。從落實國家經濟發展戰略來看,以債權、股權計劃形式支持“一帶一路”建設投資規模達7720.74億元;以債權計劃形式支持長江經濟帶和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投資規模分別達2986.18億元和1224.35億元;保險資金實體項目投資中涉及清潔能源、資源節約與污染防治等綠色產業債權投資計劃規模達6166.75億元。
監管不斷推進,但仍然任重道遠。2017年12月11日至12日,在保監會機關各部門主要負責人座談會上,保監會副主席陳文輝表示,要聚焦國家重大戰略,改革保險資金監管,提升保險資金運用整體效能,進一步完善保險服務實體經濟的機制性安排,引導保險資金投向服務國計民生的重點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