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聲很大的互聯網保險 為何拖了保險業的后腿?
- 發布時間 2017.12.06
- 來源
關鍵詞
投訴量猛增,盈利問題仍待解,互聯網保險怎么了?11月24日,保監會發布了最新一期的保險公司服務評價結果。其中,近年來“雷聲”很大的互聯網保險,評價結果并不理想,保監會保險消費者權益保護局局長呂宙也表示,互聯網保險的投訴量增長比較迅猛。尤其要看到,今年以來監管機構收到的保險投訴總量穩中有降,這意味著互聯網保險已經拖了整個保險業的后腿。
與投訴量的迅猛增長相呼應,互聯網保險行業的經營數據也難言理想。盡管保費收入漲勢喜人,但業績虧損的互聯網保險公司并不在少數,比如,今年一季度,來自保監會的數據顯示,四家持牌互聯網保險公司悉數虧損,眾安和安心還出現了凈現金流告負的情況。
雷聲很大的互聯網保險,為何拖了保險業的后腿?首先,像近年來互聯網跨界線下傳統行業的諸多案例一樣,入局者普遍抱著趁勢而上、布大局的思維,市場份額、營收數據往往是最被看重的,在監管沒有迅速跟進的情況下,可持續經營的理性發展思維則普遍相對欠缺。這種狀況,在其他行業往往最終造成了一將功成萬骨枯的結果,并且犧牲了消費者的利益。比如,今年以來共享單車行業的公司頻頻倒閉,押金兌付問題凸顯,不過,保險行業作為金融行業,和共享單車行業的情況不同,互聯網保險公司一旦停擺,單個保民的損失將明顯大于出現押金兌付問題的共享單車的用戶。
其次,互聯網只是工具,而互聯網跨界保險行業需要抓住保險姓“保”這個本質。換句話說,互聯網保險需要的是一整套適應保險行業特質的模式或解決方案,僅從投訴率猛增的情況來看,目前互聯網保險并沒有為行業和用戶提供完善的保險服務解決方案。事實上,各互聯網保險公司的車險、壽險等業務與傳統保險公司相比,并不一定占據優勢。保費的增長,僅僅能夠證明互聯網保險公司在消費者教育上取得的成功(靠保費價格優惠或股東方的品牌背書或直接的流量導入),然而,由于互聯網保險公司無法設立線下機構,看似完美的輕資產,卻因為沒有與之匹配的線下解決方案,最終只是增加了渠道成本,卻難以在系統性層面、在銷售、承保、理賠等各個環節帶來比扎根線下的傳統保險公司更好的用戶體驗。
互聯網保險的商業模式尚未真正成熟,行業的格局快速變化也就在情理之中了。作為國內第三家獲批開業的互聯網保險公司,今年3月,成立僅一年有余、業務尚未完全開展的安心保險即迎來了首次股權變動,兩大股東同時退出。同樣,被視為行業領頭羊的眾安保險,雖背靠“三馬”的大樹,但在股東方的支持之外,直接掌握的客戶資源并不多,去年一年,該公司技術服務費(購買流量)高達10.27億元,占保險業務及管理費的六成。事實上,阿里、騰訊等互聯網巨頭們當前正在另起爐灶,對保險領域實施再布局,這在很大程度上能夠折射出互聯網保險行業并不成熟的現狀。
對于傳統的線下保險,消費者普遍沒有太多的好感度,而保險業未來潛在的市場空間又是明確的,這些都給互聯網保險的發展提供了客觀的機遇?;ヂ摼W保險公司是在制造痛點還是在解決痛點,更多地取決于能否把用戶畫像、場景化等方面的特長做專做精,而不是一味求大求全、高歌猛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