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免费精品-色先峰-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88小说-性视频网址|www.xinyiht168.com

?
 

新聞資訊

多維透視保險業現金流風險 滿期給付和退保壓力大

導讀:《保險業風險評估報告》顯示,2016年,保險業仍然處于滿期給付高峰期,全年人身險賠付支出合計5307億元,同比增長33.05%,其中超過6成是滿期給付。由于大部分中短存續期產品在2015年和2016年售出,預計兌付將在2018-2019年達到更高峰,中小人身險公司面臨著不小的退保壓力。

保險業流動性風險幾何?

日前,中國人民銀行發布《中國金融穩定報告2017》(下稱“《金融穩定報告》”)、中國保險保障基金有限責任公司發布《中國保險業風險評估報告2017》(下稱“《保險業風險評估報告》”)披露相關流動性指標,指出少數人身險公司流動性風險值得關注。

事實上,影響流動性風險的因素眾多,包括保費收入、退保金、滿期金、生存金,保險賠款以及費用等,而隨著市場、政策、公司治理、聲譽風險等日益受到關注,各類影響因素交織,任何一項風險都有可能成為多米諾骨牌的推手。

目前,保險業已經建立多重應對風險的防線,如償二代和保險保障基金。截至2017年6月末,保險保障基金規模已經突破千億,達到1043億元。不過,還需加快完善相關制度,建立和完善事前預警和糾正、事后處置與救濟的一整套制度機制,建立多元化的風險處置手段和工具。

正如保監會副主席陳文輝近日在公開場合表示的,目前,保險業雖然有個別公司存在償付能力不足、流動性以及公司治理等方面的風險,但是行業發展的基本面是好的,整體風險是可控的,不過必須要把風險防控工作做好。

多重因素交織影響

現金流是衡量流動性風險的首要指標。2016年,保險業雖然全年經營性現金流及總現金流均為凈流入,但是下半年現金流量凈額已經低于上年同期,并且個體分化明顯。在監管部門密集出臺結構調整系列政策后,部分保險公司投資型業務收縮,業務收入增速放緩。

《保險業風險評估報告》顯示,2016年,共有11家人身險公司、31家財產險公司出現經營性現金凈流出情況。2016年四季度,10家以上人身險公司中短存續期業務銳減50%以上。

同時,滿期給付和退保壓力依然較大,高度依賴投資型業務的資產驅動負債型人身險公司存在流動性風險隱患。此外,個別經營非壽險投資型業務的財產險公司,近期滿期給付壓力較大。受到停止銷售此類產品的影響,未來將面臨更大的現金流壓力。

《保險業風險評估報告》顯示,2016年,保險業仍然處于滿期給付高峰期,全年人身險賠付支出合計5307億元,同比增長33.05%,其中超過6成是滿期給付。由于大部分中短存續期產品在2015年和2016年售出,預計兌付將在2018-2019年達到更高峰,中小人身險公司面臨著不小的退保壓力。

上述情況在《金融穩定報告》中亦可印證。2016年,人身險公司保戶投資款新增交費(主要是中短存續期產品收入)1.2萬億元,占規模保費的34.2%。其中,85%的保戶投資款新增交費集中于15家人身險公司,甚至個別中短存續期產品占規模保費收入的90%以上。此外,人身險公司滿期給付與退保壓力依然存在,全年滿期給付支付增長超過30%,退保率5.61%,雖然相較上年下降0.36個百分點 ,但是仍然高于5%的監管標準。

值得一提的是,多數人身險公司存在險種、渠道結構單一的情況,業務結構失衡。人身險市場競爭激烈,業務獲取成本持續走高,經營費用具有剛性,導致經營成本壓力較大。

與此同時,市場和政策的變化也是影響流動性風險的重要因素,如股市、債市的投資風險。2016年初股票市場及年末債券市場的大幅波動引起全行業投資收益和浮盈下降,5成保險公司的投資收益較2015年有所下降,7成以上保險公司的其他綜合收益有所減少。

其中,由于部分被舉牌上市公司股價跌破舉牌價格,部分保險資金出現浮虧,在某只或某幾只股票集中投資的保險公司,變現難度增加;債券市場主體評級下調與違約事件增加,風險企業性質、違約券種范圍不斷擴大,保險資金投資債券面臨的違約風險暴露增加。

除此之外,一些無形的風險正在成為流動性風險的推手,如公司治理風險、聲譽風險等。部分保險公司由于股權紛爭或管理層與股東存在矛盾,影響正常經營,導致償付能力不足時增資困難,使得業務發展停滯;還有部分保險公司通過交叉持股,層層嵌套,形成“一股獨大”或“家族控制”,造成了實際控制人的“一言堂”。近兩年,個別保險公司激進的經營策略和投資行為引起了媒體和社會公眾的關注并帶來負面評價,損害保險業的聲譽。

從上述分析可以發現,多因素疊加導致保險業,主要是個別人身險公司流動性風險明顯上升。

保障基金突破千億

對于潛在的流動性風險,究竟是無計可施,還是可以未雨綢繆?事實上,保險業具有多重應對風險的防線。

以備受關注的償二代和保險保障基金制度為例。償二代為多級預警制度,安全線第一檔為償付能力高于150%,即認可資產-認可負債/最低資本的計算結果不能低于150%。如果保險公司計算結果低于150%,監管部門就會將其列為嚴格監管對象;如果跌破安全線100%,還會采取股東增持、限制業務范圍、限制廣告投放等辦法,使其盡快將償付能力恢復到最低安全線之上。

保監會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一季度末,保險業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238%,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221%。其中,財產險公司、人身險公司、再保險公司的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分別為269%、230%和330%。保險業實際資本3.4萬億元,相較上季度末增加1899億元;綜合償付能力溢額達到2萬億元,相較上季度末增加794億元。

保險公司風險綜合評級結果顯示,在參加評估的170家保險公司中,A類公司94家,B類公司71家,C類公司3家,D類公司2家。

此前不久,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獨家獲悉,監管部門將于近期開展2017年度償付能力風險管理能力評估工作,分為“保監會集中評估”和“保監局現場評估”兩個階段。保監會牽頭成立“集中評估組”,選取部分保險公司作為集中評估對象;保監會集中評估結束之后,各地保監局將對保險公司進行現場評估。

此外,截至2017年6月末,保險保障基金規模已經突破千億,達到1043億元,已有兩個成功的風險處置案例,分別是中華聯合保險和新華保險。

不過,未來不排除會有新的風險處置任務,因此需要加快保險保障基金制度的改革與完善。例如,考慮到現實中更可能的情形是保險公司由于某種原因出現暫時的流動性困難,無法滿足正常退保和保險理賠的現金要求,可以選擇將風險處置關口前移,嘗試采取流動性救助方式,即以提供借款、購買保險公司債券等途徑,對出現流動性問題,但是未來具有還本付息能力,且有合法的資金使用方案及計劃的保險公司進行債權方式的風險救助。

此外,保險保障基金現階段實行單一費率籌集模式,容易導致保險公司逆選擇,也存在風險管理能力強的保險公司對風險管理弱的保險公司進行補貼的現象。對此,可以通過實施“基礎費率+風險費率”模式的差別費率制度,將保險保障基金收繳與保險公司風險直接掛鉤;通過調整優化產、壽險繳存比例,使保險保障基金構成與相應的保障風險相匹配。

總之,正如陳文輝所言,保險業是經營管理風險的特殊行業,必須加強對自身風險的管控,絕不能由“風險的管理者”異化為“風險制造者”。只有先把自身的風險管理好,才能更好地體現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行業價值和社會擔當。因此,不論是監管部門還是市場主體,都必須站在維護金融安全乃至國家安全的高度,深刻認識風險防控的重要性,在各個環節切實增強風險防范的前瞻性、有效性、針對性。

相關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