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個環責險金融“行標”出爐
- 發布時間 2017.05.27
- 來源
關鍵詞
近日,保監會發布實施《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責任保險風險評估指引》(以下簡稱《指引》),為險企開發更多環境污染責任保險(以下簡稱“環責險”)產品創造條件。專家表示,作為保險業首個環責險金融行業標準,《指引》對整個行業的環責險發展有重大推動作用。
技術標準支持欠缺
環責險通常被稱為“綠色保險”,以企業發生污染事故對第三者造成的損害依法應承擔的賠償責任為標的。自2007年啟動試點,至今已十年。但從市場反饋來看,污染企業投保環責險積極性不高、投保率低。2016年,全國環責險保費收入2.8億元,同比增長3.9%;提供環境污染責任風險保障263.7億元,同比增長8%,遠低于保險業整體增速。
“目前,環責險年保費收入剛剛突破3億元大關,相對于我國逾3萬億元的保費規模來說,幾乎可以忽略不計;與美國環責險每年多達40億美元的保費相比,中國環責險的保費收入更顯微不足道。”專家表示。
業界普遍認為,環責險發展進入瓶頸階段有多方面原因,比如缺少統一而強有力的法律層面保障、環境侵權責任法律制度不完善、政府支持力度不足等。而在保險公司方面,評估機制滯后也是重要問題。
有保險公司人士告訴記者,與一般的財險相比,環責險專業性要求更強,包括環境風險量化和不同行業或企業間差異的評價,需要專門的環境風險評估準則、污染損害認定、賠償標準等相關配套技術標準。而我國環保部門在這方面提供的技術支持不足。
保監會統計信息部主任向東此前也表示,由于沒有正式的量化環境污染風險的技術流程和標準,使保險公司在查勘、定損與責任認定上存在困難,災害損失風險難以管控。規范險企風險評估據介紹,《指引》主要針對化學原料及化學制造企業的環境污染風險,從政策、經營、管理、工藝、運輸、行業、敏感環境等方面,對企業基本情況、生產工藝、主體工程及環保工程、企業選址環境敏感性、安全管理措施、安全及污染事故情況進行量化分析,計算復雜的化學原料及化學制造企業的相關風險,為險企承保前風險評估制定參考標準。
“《指引》對規范保險公司承保前風險評估行為,穩定投保企業的生產經營秩序,保護環境污染受害者的合法權益將起到重要作用。”保監會人士強調。
有行業人士建議,我國技術標準仍不健全,使得環境險技術難度遠大于其它商業保險險種。未來針對技術標準不健全問題,建立統一承保機構或信息共享平臺或可破題,“我國環責險必將在評估和分散環境污染風險方面扮演重要角色。然而,目前依靠少數保險公司分兵作戰的方式,在核定環境風險概率以及保險費率等方面明顯能力不足。對此,應考慮逐步設立統一的環責險業務承保機構或信息共享平臺,建立一系列配套機制促進強制性環責險發展。”
還有專家建議,未來環責險推廣需在2—3年時間內建立起一套企業評估辦法,目標就是將損失貨幣化。并且,在政府的支持下結合保險精算產生新的保險制度與流程,“新的保險價格相對之前要低廉,同時將企業排污與企業是否在敏感范圍內,都納入保險重標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