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保渠道成雙刃劍 4銀行系險企流動性承壓
- 發布時間 2017.05.11
- 來源
關鍵詞
曾經“背靠大樹好乘涼”的銀行系險企似乎正在陷入困境。
日前,保險公司第一季度償付能力公告已經陸續披露。數據顯示,部分銀行系險企保險業務收入快速上升,但其凈利潤水平卻并沒有明顯提高。據藍鯨保險查閱公告發現,今年一季度中共有5家銀行系險企發生虧損,其中建信人壽今年一季度虧損8145萬;中銀三星今年第一季度虧損571.9萬元。中荷人壽、中法人壽以及光大永明均在今年第一季度出現虧損。
此外,據藍鯨保險梳理,今年一季度末,建信人壽、交銀康聯人壽、中荷人壽、工銀安盛人壽等10家銀行系險企的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以及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對比上季度末的數字有所下行。農銀人壽、交銀康聯人壽、中荷人壽以及匯豐人壽均在今年一季度末出現了凈現金流為負的現象。
在業內人士看來,銀保渠道所銷售的產品多以分紅、年金保險產品等理財險種為主。而目前高利率險種被監管施壓,部分中短期存續產品面臨停售。一旦出現投資者到期集中退保,又逢新舊險種青黃不接,容易引發流動性風險。
渠道費用居高不下,5家銀行系險企一季度虧損
日前,保險公司第一季度償付能力公告已經陸續披露。數據顯示,部分銀行系險企旗下的保險業務在今年一季度有顯著增長。以交銀康聯人壽為例,今年第一季度中,該公司實現保險業務收入82.7億元,對比上一季度3.36億元的成績勁增23.58倍;同期農銀人壽實現保險業務收入178.66億元,對比上季度12億元的業績增長12.9倍;建信人壽、工銀安盛人壽以及招商信諾人壽等銀行系險企今年一季度保險業務收入也均較上一季度有明顯增長。
不過,在部分銀行系險企保險業務快速上升的同時,其凈利潤水平卻并沒有明顯提高。據藍鯨保險查閱公告發現,今年一季度中共有5家銀行系險企發生虧損。具體來看,今年一季度中,建信人壽虧損8145萬,較上季度虧損3385萬元的數值相比虧損進一步擴大;中銀三星同樣連續連續兩個季度出現虧損,繼上一季度虧損1.04億元后,今年第一季度再度虧損571.9萬元。此外,中荷人壽、中法人壽以及光大永明均在今年第一季度出現虧損,分別虧損6342萬元、2100萬元以及2734.58萬元。
在業內人士看來,渠道費用是銀行系險企凈利潤表現低迷的重要原因之一。據了解,銀行系險企的銷售渠道大多依賴母銀行的商業網點。以中郵人壽為例,該公司去年保費收入主要來源于銀保渠道,其支付中國郵儲銀行的手續費超10億元。此外,光大永明人壽2016年年報同樣顯示,公司規模主要依靠銀保渠道和網銷渠道銷售財富管理類產品來實現。年報顯示,去年該險企手續費及傭金支出達4.24億元,同比翻倍。
相對于很多中小險企而言,銀行系險企在銀保渠道手續費及保費銷售規模方面更具優勢。但據業內人士坦言,銀保渠道對于銀行系險企固然能夠提振規模,但其所為險企創造的利潤并不多。
10家險企償付能力充足率下行,中法人壽面臨流動性風險
除了凈利潤下行外,銀行系險企似乎同時面臨著更多的挑戰。
據藍鯨保險梳理,今年一季度末,建信人壽、交銀康聯人壽、中荷人壽、工銀安盛人壽等10家銀行系險企的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以及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對比上季度末的數字有所下行。
其中中法人壽核心償付能力以及綜合償付能力均為負值,兩項數據均由上一季度末的-140.31%下降137個百分點降至-277.07%。交銀康聯人壽的兩項償付能力充足率數據也在今年第一季度中雙雙下降65個百分點至206.79%。中郵人壽的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由上季度末的191.44%下降67個百分點至今年一季度末的124.32%;建信人壽、中荷人壽等險企的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也出現不同程度下滑。
此外,據部分銀行系險企披露的第一季度償付能力公告顯示,農銀人壽、交銀康聯人壽、中荷人壽以及匯豐人壽均在今年一季度末出現了凈現金流為負的現象。具體來看,今年一季度末農銀人壽凈現金流為-25.42億元;交銀康聯人壽為-3億元;中荷人壽為-1855萬元;匯豐人壽為-3991萬元。
值得一提的是,中法人壽今年一季度末的凈現金流為正值,為122.25萬元,但其同時坦言,進入2016年3季度后,經營活動的收入不足以彌補支出,目前經營活動的現金流缺口依靠投資資產的贖回變現進行補充,本季度凈現金流整體大于0,未出現流動性風險;長期來看,在無新業務現金流入的情況下,預計公司可變現資產將會被逐漸消耗,公司將面臨流動性風險。
產品構成暴露銀保渠道短板,業內建議發力定制化
調節產品構成或成為銀行系險企解局的方式之一。以中法人壽為例,對于該公司所面臨的流動性風險,中法人壽方面表示目前采取提高流動性準備、保守投資的策略,包括視市場機會出售償付能力系數要求較高的品種,增加現金儲備,控制未實現損失等。
據藍鯨保險了解,銀保渠道所銷售的產品多以分紅、年金保險產品等理財險種為主。在業內人士看來,銀保渠道的產品構成或為部分銀行系險企今年第一季度業績萎靡的原因之一。該人士表示,銀保渠道一度助力銀行系險企規模快速上行,但依賴銀保渠道的經營方式似乎正在暴露出退保率較高的短板。
業內人士指出,目前來看,高利率險種被監管施壓,部分中短期存續產品面臨停售。一旦出現投資者到期集中退保,又逢新舊險種青黃不接,容易引發流動性風險。而值得注意的是,該人士同時指出,保險公司歷年披露的年報數據顯示,通過銀行銷售的理財型保險的退保率通常要高出傳統保險產品。
不過,相對于很多中小險企,銀行系險企仍有不可比擬的優勢。有分析人士指出,資產管理型產品以及風險保障型產品在銀保渠道中其實都是不可或缺的,但造成目前銀保產品結構向理財型產品傾斜的原因一方面在于理財型產品尤其是躉繳型產品為業務人員帶來的提成更高,另一方面則在于客戶對于保障型產品認識不足。
該人士指出,從保險公司方面來看,可以加強對業務人員的培訓,通過調整激勵機制等方式引導其向客戶推薦保障型產品,同時也可利用銀保渠道加強消費者對保障型險種的了解,同時可以針對特定客戶提供定制化、個性化的保險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