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免费精品-色先峰-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88小说-性视频网址|www.xinyiht168.com

?
 

新聞資訊

商業健康險政策性業務承壓 健康管理費率待擴額

“十二五”以來,我國商業健康保險已經成為保險業增長速度最快的業務板塊之一,保費收入增長4.8倍、賠付增長2.8倍、深度增長3倍,密度由50元/人增長至292元/人。成績折射市場潛力及消費者剛需的背后,是過往掣肘商業健康險發展的瓶頸問題依然存在,去年起新增稅優健康險這個“雞肋”業務亟待完善,健康管理起步卻面對費用支持不足等等。

捷徑是世上最難的路。所以,創業者們選擇挑戰“有難度”:大數據風險篩查、移動互聯智能投顧、慢病管理主動干預……創新在諸多分支領域實現著點對點的突圍,不容易,在路上。 (趙萍)

2010-2016年,商業健康保險原保費收入從691.72億元增長到4042.50億元,增長4.8倍;賠付從264.02億元增長到1000.75億元,增長2.8倍;深度由0.17%增長至0.54%;密度由50元/人增長至292.3元/人。

近日,隨著中國保險行業協會主辦的“2017中國健康保險峰會”在浙江省紹興市召開,關于商業健康保險發展和創新的話題持續引發熱議。目前,商業健康保險無論是從頂層設計、政策引導,還是從具體實踐探索、創新發展上,都已取得積極成效,但是依然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例如,曾經備受矚目的個人稅收優惠型健康保險試點之后,存在叫好不叫座的尷尬現象;保險公司雖然正在積極探索健康管理服務,但是在資金投入和實現手段方面較為有限,面臨著政策環境、數據管理、第三方合作、用戶依從度等多方挑戰。

不過,作為保險業供給側改革的一部分,發展商業健康保險意義重大。正如保監會副主席黃洪所言,商業健康保險是深化醫改的持續動力,是醫療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健康服務產業鏈的重要整合者。因此,發展商業健康保險,整合健康產業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利于形成新的經濟增長動能,有利于推動醫療服務重心從治病向防病轉變,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提質增效。

保監會副主席黃洪在會上透露,“當前,保監會正在修訂健康保險管理辦法,讓商業健康保險始終健康有序、始終走在服務健康中國、服務新醫改的正確軌道上。”

稅優健康險叫好不叫座

“十二五”以來,我國商業健康保險已經成為保險業增長速度最快的業務板塊之一。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獲悉的數據顯示,2010-2016年,商業健康保險原保費收入從691.72億元增長到4042.50億元,增長4.8倍;賠付從264.02億元增長到1000.75億元,增長2.8倍;深度由0.17%增長至0.54%;密度由50元/人增長至292.3元/人。

與此同時,已有100余家保險公司開展商業健康保險業務,開發涵蓋疾病保險、醫療保險、護理保險和失能收入損失保險等四類業務,在售商業健康險產品超過4000個。

不過,雖然商業健康保險增長速度明顯加快,產品逐漸多樣化、個性化,但是深度、密度仍與發達國家存在一定的差距,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亟待解決一系列難題。以個人稅優健康險為例,仍存在叫好不叫座的尷尬現象。

中國人壽副總裁徐海峰坦言,“目前,中國人壽個人稅優健康險的銷售情況并不理想,投保人數2000余人,保費收入500余萬元。究其原因,一是宣傳不夠到位,二是稅優額度有限,三是辦理手續冗雜,四是公司態度謹慎。”

對于這一說法,保險業內人士多為認同。“個人稅優健康險使得投保人可以享受每年2400元予以稅前扣除的福利,但是這一額度不高,尤其針對年齡偏大的人群;保險公司多以團險形式銷售此類產品,個人投保需要面臨冗雜的稅務問題。”某健康險公司精算師說。

從保險公司角度看,該精算師認為,“個人稅優健康險經營定位為大病保險的補充,保本微利。其中,允許帶病投保、不得拒保、保證續保,并對信息系統、人才儲備、資金管理、展業資源等提出較高要求。保險公司逆選擇風險加大,短期難以實現盈利,因此態度相對謹慎。”

不過,徐海峰認為,“個人稅優健康險在試點過程中出現問題實屬正常。隨著監管政策的完善以及消費市場的成熟,相信其會被更為廣泛地接受。”

根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梳理,個人稅優健康險啟動以來,已在北京、上海、天津、重慶4個直轄市以及其他27個城市進行試點,5批26家保險公司獲批開展相應業務。

在上述背景下,多位保險業內人士建議,可以考慮將個人稅優健康險萬能賬戶+醫療保險的產品模式應用到普通商業醫療保險業務中;放寬健康管理服務在醫療保險產品定價中比例;制定行業統一的社保目錄外賠付目錄;明確賠付率低于80%時的保費返還細則;擴大投保范圍等。

健康管理費率待擴額

不僅如此,隨著商業健康保險的發展,其所附帶的健康管理功能日益受到重視。

根據中國保險行業協會發布的《健康管理助力商業健康保險發展》課題報告,我國保險公司健康管理模式主要存在三大特點:健康管理服務內容主要為體檢和健康咨詢;健康管理發展處于前期數據收集階段;數據收集手段主要依賴線上調查問卷及可穿戴設備。

具體而言,保險公司提供的健康管理服務內容以體檢和健康咨詢為主,但是項目同質化,缺乏針對性,多數停留在特定疾病的早期篩查、身體指標檢測等前期醫療合作服務,僅有少數真正地進行健康干預和管理,如太平洋保險(601601,股吧)公司推出冠狀動脈內支架置入手術意外險和配套健康管理服務等。

目前,保險公司已經逐步開始建立健康管理體系,但是多數主要集中在數據收集這一前端環節,后續如數據分析、管理干預、評估反饋等關鍵環節尚在缺失或起步狀態,并未建立完整的健康管理流程、形成閉環管理。

這與投入力度、專業經驗和醫療體制不無關系。不過,積極的嘗試正在進行,如平安保險將健步走與平安福產品結合起來,投保人通過移動端計步功能記錄每日行走信息,運動量達到一定要求即可獲得實物獎勵、現金返還,甚至增加保額。當然,這一嘗試的最終效果有待觀察,還需通過數據積累將健康目標、效果和干預手段相互結合。

此外,保險公司在健康管理上的數據收集手段主要是線上調查問卷及手環等可穿戴設備,但是也在探索應用新的技術手段,如昆侖保險與健康科技公司合作,采用聲音辨識、體質辨識等技術,對體質類型、健康狀態、易患疾病、心理指數和生存質量等進行量化評估。

值得一提的是,除上述三大特點各存利弊外,相關政策的完善似乎更顯緊迫性。目前,占據健康保險市場大部分的保險產品年均保費在2000元左右,但是保監會下發的《關于健康保險產品提供健康管理服務有關事項的通知》規定的支出比例,對應人均健康管理的年總支出不得超過240元,超出部分不計入保費。這一限額遠遠無法滿足市場對健康管理的需求,限制了保險產品及健康管理服務創新空間。

一位壽險公司業務部門人士補充說道,“《關于健康管理辦法實施中有關問題的通知》要求,短期健康保險的續保條款費率浮動范圍不得超過基準費率的30%。健康保險通常為短期產品,但是健康管理服務需要長期堅持才能看見效果,這也是保險公司開展健康管理動力不足的原因之一。”

黃洪透露,“當前,保監會正在修訂健康保險管理辦法,讓商業健康保險始終健康有序、始終走在服務健康中國、服務新醫改的正確軌道上。”

三種方式探索服務醫改新路徑

事實上,商業健康險除實現自身發展外,更重要的是探索服務醫改深化發展。根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梳理,商業健康險已經探索三條路徑,一是強化醫療行為管控,降低不合理醫療費用。保險公司通過全程醫療風險監控服務模式,憑借專業化的服務優勢和精細化的風險管理能力,在部分地區較好地解決了醫療費用漲速快、過度醫療現象普遍、專業服務人員緊缺及醫療監督方式落后等問題。

對此,徐海峰表示,“目前來看,商業健康險的經營主要取決于前端定價、后端控費,中國人壽正與一家科技公司進行合作,準備進一步推廣全國控費系統。”

“商業健康險作為醫療服務的支付方,可以與有關部門合作,積極參與支付方式改革,加強醫療行為管控,推動分級診療、雙向轉診等制度的落實,防止過度醫療,擠出醫療行為中的水分,降低不合理醫療費用,形成良好的就醫秩序,提高醫保基金的使用效率。”中央財經大學保險學院副院長徐曉華認為。

二是創新推進醫療責任險,防范和化解醫患糾紛。寧波市金融辦主任王勉介紹,“寧波從2008年率先建立醫療責任保險試點,并在2011年以地方立法的方式將保險制度上升為地方法規條例,使得醫療糾紛保險理賠與人民調解機制有效地疊加,成為社會管理的重要途徑。在發揮保險經濟補償功能的同時,提供附加服務,積極參與醫療糾紛的調處,目前調處成功率超過95%。”

三是積極參與投資醫療機構,推進社會辦醫,有助于緩解衛生資源投入不足的矛盾,形成合理的多元辦醫格局和醫療服務競爭機制。

以國內首個“保險+醫療”模式的醫院試點——陽光融和醫院為例,其對保險和醫療進行深度融合,即投保的患者,在試點醫院看病時,除醫保報銷外的其他花費,如果在商業保險責任范圍內,保險公司將和醫院進行實時結算。

而泰康集團副總裁兼泰康之家首席執行官劉挺軍表示,泰康在構建商業健康保險和醫療體系閉環過程中,采取在醫養社區旁邊配建康復和老年病醫院;在幾個區域中心城市中布局醫學中心,作為輻射醫養社區的醫療基地;投資和美醫療,參股投資百匯醫療等三種方式。

整體而言,“從健康產業投資的角度來看,保障性產品的銷售可以為保險公司帶來長期、穩定的籌資來源;從保障需求的角度來看,配套醫療健康設施和服務的提供可以增加保險客戶的黏度,形成保費收入和服務收入相互推動上升的良性循環。可以說發展商業健康保險,整合健康產業是保險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一位大型保險公司高層人士說道。

相關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