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延禮指路保險“走出去”:要形成國際監管合作格局
- 發布時間 2017.02.06
- 來源
關鍵詞
原保監會副主席周延禮目前就保險行業“走出去”問題進行發言,指出中資保險機構應和當地保險機構加強合作,監管部門也應和當地的監管部門能夠建立聯系,形成國際監管合作的布局。
目前來看,我國保險行業“走出去”面臨重大挑戰。從外部因素來看,貿易保護主義與反經濟全球化問題嚴峻,中國保險行業走出去也面臨著部分新興保險市場存有抵觸情緒的問題;從內部因素來看,中國保險業走出去也面臨著發達國家保險市場飽和的挑戰,而中國保險業在國內市場保費增長比率保持15%左右。
針對保險行業“走出去”所面臨的挑戰,周延禮表示,必須要深入研究機構發展的整體思路和戰略部署。一方面要做到政策支持,國務院“新國十條”提到提升保險業對外開放水平,但現在看來仍有差距;另一方面保險業應該在服務國家發展戰略方面應該有所作為,要穩步的推動國內有條件的保險機構走出去,保險機構要為出口企業要提供風險管理的服務。
清華金融評論整理的周延禮發言如下:
周延禮:保險業的黃金發展期,中資保險機構如何更好地走出去
中國保險業國際化經過了一波三折,在1949年之前,中國保險業就在東南亞地區設立了很多的機構,這是中國保險業發展海外布局的1.0版本。改革開放之后,因服務于中國對外貿易與對外投資,中國將貿易金融、銀行保險推出國門,在中國香港、英國等地設立保險機構。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理事會理事、中國保監會原副主席周延禮撰文,介紹了中國經濟高速發展之際,保險業獲得的長足發展。
目前從全球經濟而言,面臨的挑戰非常大,因此對保險業國際化也提出了新的挑戰:
首先是貿易保護主義和反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挑戰,也是最嚴峻的挑戰;其次,全球的經濟秩序一體化的要求和全球經濟貿易投資規則多元化的訴求的挑戰,導致各國需要根據本國經濟貿易投資現狀來考慮自身制度建設,特別是在經濟貿易制度建設方面的利益問題;再次,中國保險業走出去也面臨著發達國家保險市場飽和的挑戰,而中國保險業在國內市場保費增長比率保持15%左右;最后,中國的保險機構的走出去也需要考慮新興保險市場的合作意愿。
比如,在實施“一帶一路”走出去戰略的時候,有一些地區積極性比較高,歡迎中國投資,而有一些是考慮自己本國的利益消極等待的,還有一些是有抵觸情緒的,各種情況都存在。這也是中國保險業在走出去,實施國際化戰略要考慮的重要問題。要做好海外機構的布局和發展,必須要深入研究機構發展的整體思路和戰略部署。
首先,中國保險的國際發展戰略需要從國際大的趨勢來判斷。
“一帶一路”倡議是實施走出去戰略難得的機遇。我們還要研究多方式,多渠道,推動保險業國際化發展戰略。首先是要做到政策支持,國務院“新國十條”關于加快發展現代保險服務業的若干意見”提到提升保險業對外開放水平。在文件中鼓勵中資保險公司嘗試多形式,多渠道的走出去,為我國海外機構提供風險保險,支持中資保險公司通過國際資本市場籌集資金,多渠道的進入海外市場,努力擴大保險服務出口,主要是為對外貿易進行服務,引導外資保險機構將先進經驗和技術能夠植入到中國保險市場。但現在看來還有差距,主要表現在如何服務好對外貿易和投資,以及外資保險機構如何可以把先進經驗和技術帶到中國去。
同時“新國十條”也對外資提出了要求,要外資把先進管理經驗,市場開發經驗,產品設計經驗,還有服務消費者的經驗能夠帶到中國來,并和中資保險機構合作時,在技術分享方面引進一些成功經驗。但外資保險機構往往是作為外資了解中國保險市場的前沿陣地,并沒有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中國保險市場來。因此,希望外資保險機構能夠把信息轉回去,讓母公司能夠投入更多的精力,將先進的管理技術和經驗、服務方式能夠介紹到中國。在中國的成功可以有助于提高外資保險機構的國際競爭力,也有助于貢獻其在全球化發展戰略當中的份額。
其次,在國際化發展方面,保險業是服務國家發展戰略的重要支撐。
很多國家只要涉及到“走出去”的時候都要把保險放在突出的位置。因此中國保險業恢復和發展,尤其是在政策支持上被納入國家經濟政策,也得益于外資高管們經常到中國訪問,傳遞一些重要的經濟信息,以及國外保險業對其經濟、金融方面貢獻的經驗。這方面的信息對中國政策決策部門產生重大的影響,包括財政部門、發改部門等,甚至中國國務院2006年出臺23號文件專門為保險業改革發展而出臺。
因此,保險業應該在服務國家發展戰略方面應該有所作為。這是國家發展的需要,也是保險行業自身發展的需要。
比如配合國家“一帶一路”發展戰略方面,“一帶一路”沿線在全球貿易和跨境投資,涉及到一些國家的比較多,有60多個國家,這些國家加起來的GDP接近全球的經濟的一半以上。在這個過程中,保險業如何發揮作用,給我們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帶一路”可以提供豐富的可保資源和廣闊的發展空間,同時也服務于國家貿易和投資的發展,也支持了當地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包括對基礎設施的建設提供風險保障等。
與此同時,中資保險機構也應和當地保險機構加強合作,監管部門也應和當地的監管部門能夠建立聯系,形成國際監管合作的布局,這些都是“一帶一路”發展給我們提出的新的要求。
中國在“一帶一路”沿線地區將要建立很多工業園區、甚至是更多長期的投資。同時走出去要面臨各種風險,比如重大裝備、高鐵、水利電力等都要解決風險保障的問題,一些國別風險,政治風險都可以通過保險的產品有效分散和化解風險。保險業也可以提供風險管理的工具,提高化解風險能力的水平。
因此,保險在服務國家“一帶一路”建設也是很長的鏈條當中的很重要的一環,如果沒有保險這一環,這個鏈條很容易斷裂。
但目前,涉及到投融資方面,涉及到行業的風險方面,有時大家對保險的認識不到位。但比較而言,西方國家市場這些觀念已經深入人心,沒有保險是萬萬不可的。所以,“一帶一路”建設,保險的服務鏈要不斷的延伸,提高保險服務能力和水平。
同時,我們在多渠道的推動保險業國際發展戰略過程中,要穩步的推動國內有條件的保險機構要走出去。現在有些保險機構走出去絕大部分都是在投資和融資方面做一些工作,但真正提供風險保障的還不多,要解決這個問題,就要把保險產品設計好,能夠適應對外貿易和投資的需要和“一帶一路”發展戰略的需要。在這方面,我們要通過在海外創新保險產品,為投資項目提供可靠的風險保障,來解決風險資本有效供給的問題。
另外,保險機構要為出口企業要提供風險管理的服務。外資到中國來合作項目的同時,外國的保險機構也會跟著來。改革開放初期,日本到中國設立工廠、引進成套設備的同時,他們的保險企業就都跟著來。不但保險公司來,保險代理人也跟著一塊來。說明日本對保險的認識是非常到位的。沒有保險,整個貿易合同是不完整的。
所以,在這方面中國要加強風險管理的服務,使中資企業能夠了解保險,把保險作為重要的工具并運用好。保險資金在投融資的環節中也是非常重要的資金來源。有一些中長期的投資,特別需要保險資金與之相配合,因此在這方面保險資金也應是不二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