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免费精品-色先峰-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88小说-性视频网址|www.xinyiht168.com

?
 

新聞資訊

2016年保險業盤點:產險壽險冷熱不均“健康”升溫

從險資舉牌熱度不減、香港保險高燒難退,到互聯網保民突破3億、消費保險橫空出世……在“保險姓保”的核心要求下,2016年,保險業站在了變革的十字路口。一方面,壽險公司保費收入增速逐年增加,互聯網保險及健康險亦勢如破竹;另一方面,產險公司原保費收入增速卻逐年放緩,而在嚴格監管下,理財類保險格局也產生了新的變化。

產壽險分化:冰火兩重天格局漸顯

2016年,產壽險分化格局愈加顯著。來自保監會的數據顯示,前三季度,壽險業務繼續保持高速增長,實現原保險保費收入14783.87億元,同比增長36.95%,增幅同比上升15.70個百分點。其中,新單業務同比增長59.20%,增幅同比上升19.55個百分點。

與此同時,前三季度產險業務實現原保險保費收入6370.58億元,同比增長7.78%,增幅同比下降2.88個百分點。其中,作為“重頭戲”的車險業務實現原保險保費收入4903.68億元,同比增長9.28%。

事實上,自2013年以來,產險公司原保險保費收入增速逐年趨緩,而壽險公司原保險保費收入增速逐年增加,在業內人士看來,產險增幅回落主要受累于車險及基建投資增幅的放緩,而壽險產品由于具有避險、保障和保值等功能,加之行業此前較高的投資收益率,因此逆勢走熱。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盡管在利率下行、資本市場波動的環境下,壽險公司也面臨著新的挑戰,其中之一就是產品結構的調整。“壽險公司應更注重業務價值,發展保障型產品,否則資產端與負債端難以匹配,極易產生利差損。此外,在非車險業務中的保證保險、企財險、船舶險、貨運險等增長乏力的情況下,產險公司亦被指正在發掘一些政策導向型保險的存量業務,如涉及國計民生業務的責任保險,可以在精準扶貧中發揮作用的農業保險等。

互聯網保險風起:2020年規模或逾萬億

2016年6月,螞蟻金服保險和CBNData聯合發布首份互聯網保民報告,報告顯示,截止到2016年3月,被互聯網保險服務的用戶已經超過3.3億,同比增長42.5%,互聯網保民人數已經是股民人數的3倍,“基民”的1.5倍。據華興資本最新發布的一份關于互聯網保險的報告預測,到2020年,互聯網保險行業規模有望達到4000億元到1.75萬億元。

在這個保險機構“+互聯網”,互聯網積極“+保險”的時代,通過互聯網平臺,保險與消費正展現出一種互相促進的“共生效應”。

而互聯網保險的興起,正撞上互聯網金融整治浪潮。10月,《互聯網保險風險專項整治工作實施方案》落地,重點將整治互聯網高現金價值業務、保險機構依托互聯網跨界開展業務、非法經營互聯網保險業務以及配套措施。“對于互聯網保險這個新生事物,監管方面尚未完善。此次保監會的專項整治有利于改變‘劣幣驅逐良幣’的局面,督促互聯網保險的規范運營,也對正常開展業務的機構起到積極鼓勵的作用。此外,也有利于建立健全互聯網保險業務動態監測機制。”有市場人士指出。

另一方面,當前互聯網保險亦面臨挑戰。其中之一就是當前互聯網保險產品過于簡單粗暴,創新力度還需加強。在此情況下,未來一段時間內,互聯網保險公司還需要忍耐積累數據、打磨產品的清苦。

健康險升溫:前三季度增速達86.8%

“2016年1-8月健康險保費3098億元,占人身險規模保費達11.4%;年累計增速高達94%,增速已超過保戶投資款新增交費(萬能險為主)。”海通證券(600837,買入)分析師孫婷在研報中指出。而據保監會統計,1-10月健康險業務原保險保費收入3647.74億元,同比增長79.94%。按此增速預測,2016年其保費收入被認為將超過5000億元,保費規模幾乎可以與車險規模持平。

人口老齡化、保險意識的覺醒被認為是健康險高速發展的重要原因。而在業內人士看來,相關數據的變動,也顯示出保費結構的明顯優化。隨著萬能險年累計增速的繼續下降,高價值率的健康險或將成為新的主要增長點。

與此同時,自2016年1月開始在北京、上海等31市開展試點的個人稅收優惠型健康保險(以下簡稱“稅優健康險”)也呈現出了新的動向。在日前召開的稅優健康險試點工作座談會上,保監會副主席黃洪對稅優健康險試點工作取得的成績予以了充分肯定,其表示“今年以來,稅優健康險產品銷售件數逐月上升,呈現出一個正向增長的趨勢。”

此外,備受關注的稅優健康險渠道問題或將破冰。在座談會中,黃洪強調,要大力發展多元銷售。鼓勵團險銷售,更鼓勵個險銷售;鼓勵保險公司直銷,更鼓勵代理銷售;鼓勵線下銷售,更鼓勵網上銷售。

理財險式微:投連險產品仍具投資空間

“理財型保險產品”,即人身保險產品中的“新型保險產品”,主要包括分紅型保險、萬能型保險和投資連結型保險。由于兼具保險保障功能和長期儲蓄增值功能,一度在金融市場上擁有較高的競爭力。其中,憑借“高收益”,萬能險產品更是成為理財市場中的“寵兒”。

不過,2016年以來,監管部門持續加大對中短存續期理財型保險產品的調整力度。其中,9月份,保監會發布《關于進一步完善人身保險精算制度有關事項的通知》和《關于強化人身保險產品監管工作的通知》兩項監管新規,將投連險、變額年金險納入中短存續期產品范圍,要求保險公司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評估。并規定保險公司中短存續期產品年度保費收入應控制在公司最近季度末投入資本和凈資產較大者的2倍以內,限制中短存續期產品規模。

監管趨嚴無疑會對理財險產品收益率帶來影響。“目前利率下行還未對險企造成太大影響,且保險公司和監管機構都已開始進行資產配置優化和產品結構調整,保費增速過熱、壽險產品短期化、理財化的特征將得到進一步抑制。”平安證券分析師指出。

普益標準則分析認為,長期來看,投連險產品還有較大的投資空間。首先,與海外相比,投連險在我國人身險保費中的占比較低。由于其對利率的不敏感,在低利率環境下,隨著傳統人身險的預定收益率不斷下滑,投連險具有一定投資優勢。其次,投連險可以轉換賬戶。投連險包括保障賬戶和投資賬戶,保險公司的投連險產品一般都會以風險程度的高低設置多種類投資賬戶,例如偏股型、債券型和貨幣型等,投保人可在不同賬戶間轉換資金,以獲取最大收益。

相關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