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業服務“一帶一路”戰略的初步探索及發展建議
- 發布時間 2016.12.21
- 來源
關鍵詞
“一帶一路”是保險業全面融入國家戰略,擴大對外開放,實現行業跨越式發展的寶貴契機。本文探討了如何充分發掘保險業自身特點和天然優勢,創造性利用“一帶一路”的巨大戰略空間,開啟保險業對外開放的新時代。
“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簡稱“一帶一路”)戰略是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首倡的重大戰略構想,是黨中央就我國新時期的國際戰略和對外開放政策做出的重大部署。“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體現了十八大以來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的執政理念,向世界展示了一個崛起中東方大國的全球氣派。“一帶一路”貫穿歐亞非大陸,涵蓋了東亞、南亞、西亞、中亞、北非和歐洲的60多個國家,沿線總人口約44億,經濟總量約21萬億美元,分別約占全球的63%和29%。在中國處于承上啟下、繼往開來的關鍵時期,“一帶一路”戰略標志著我國地緣外交從“韜光養晦”到“有所作為”的重要轉變,推動對外開放進入了“引進來”和“走出去”齊頭并舉的嶄新階段。
保險業作為國家經濟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國民經濟中受到高度重視。《關于加快發展現代保險服務業的若干意見》和《關于加快發展商業健康保險的若干意見》兩個國家級重要文件在一年內先后頒布,充分表明中央對保險業寄予厚望。在這個重要的歷史時點上,如何充分發掘保險業自身特點和天然優勢,創造性利用“一帶一路”的巨大戰略空間,開啟保險業對外開放的新時代,是本文試圖分析探討的問題。
保險業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天然優勢
2015年3月28日,經國務院授權,國家發改委、外交部、商務部聯合發布了《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一帶一路”綱領性文件面世。各行各業都在緊鑼密鼓地研究制定“一帶一路”的落實方案。
保險業作為管理風險的特殊行業,自身特點決定了其服務“一帶一路”建設具有天然優勢。第一,保險業能夠全面服務五個“互聯互通”。“一帶一路”合作重點是五個“互聯互通”,包括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在這“五通”中,保險業作為市場化的風險管理與資金融通機制,對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和民心相通均可發揮重要的支撐作用。第二,保險業作為管理風險的特殊行業,能夠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個性化的風險保障服務。“一帶一路”中許多大型項目的風險狀況異常復雜,包括政治、經濟、社會、自然、法律等多個方面,對風險保障有迫切需求。保險業可以開發個性化保險產品,提供專業化風險咨詢增值服務,為“一帶一路”構建可靠保障。第三,保險資金具有長期性的特點,與“一帶一路”的重大項目天然匹配。“一帶一路”項目可以通過直接和間接投資方式,吸納保險業參與交通、能源和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可以說,“一帶一路”與保險的行業屬性高度契合,保險業參與“一帶一路”建設自帶天然優勢,能夠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量身定制的有力支持。通過負債業務和資產業務兩條渠道,保險業擁有服務“一帶一路”的廣闊空間,能夠開辟大展身手的全方位舞臺。
保險業服務“一帶一路”戰略的初步探索
自“一帶一路”戰略提出以來,保險業一直高度重視,并自主開展了積極探索。行業普遍認為,這不但是改革開放以來的偉大創舉,甚至可以說是鄭和下西洋以來中國歷史上“走出去”進程的里程碑。“一帶一路”為保險業創造了巨大的戰略機遇,是保險業全面融入國家戰略,擴大對外開放,實現行業跨越式發展的寶貴契機。
一是機構拓展。太平保險、中再保險等穩步推進保險機構的全球化機構布局,在“一帶一路”經濟帶勞務輸出、承攬境外工程項目較為集中的地區設立營業性機構。中國人壽等利用全球金融危機中境外金融機構普遍價值低估的機會,通過并購等方式,收購有影響力的保險機構,已經或計劃在西歐、東亞、俄羅斯等地付諸實施;中國人民財產保險等與境外保險機構密切合作,采用“代出單”等契約方式,借船出海,跨境提供保險服務,建立國際保險市場網絡。
二是產品創新。加強產品創新,為“一帶一路”的重大項目和進出口貿易等提供特色保險服務,為跨境投資和貿易合作保駕護航。以中國人民財產保險、中國出口信用保險、中再保險為代表的多數公司積極為海外基礎設施、能源資源、裝備制造、產能轉移、農業合作、出口信用等提供廣泛的保險和再保險支持。以平安保險、中國人壽為代表的保險機構推動“走出去”企業建立共保業務模式,提供完善的員工福利計劃,減輕跨境服務人員的后顧之憂。平安保險、中華聯合等重點面向國內“一帶一路”經濟區開展綜合性保險服務,并積極向毗連的境外領域尋求拓展。
三是保險投資。發揮資本融通功能,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多元化的資金支持,是保險機構普遍考慮的重要舉措。積極配合“一帶一路”相關交通、能源、通訊等大型基礎設施建設,通過直接投資參與重大工程項目。中國人壽、中國人民財產保險等多家公司利用有利的市場時機,針對境外優質的物業等固定資產,開展直接投資。面向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絲路基金和其他金融機構推出的債權和股權等工具,開展間接投資。建立行業私募投資基金,整合行業實力,支持“一帶一路”建設。
四是國際合作。深化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合作,爭取沿線重要國家和地區對我國保險業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支持,為企業“走出去”優化政策環境。為此,中國保監會積極與沿線重要國家簽署了一系列合作協議。例如與俄羅斯簽署《中俄保險監管合作諒解備忘錄》,以及進一步細化落地的《中俄保險業合作發展行動計劃》,合作內容涵蓋旅游保險、再保險、核共體、設立共同基金、保險資金運用、絲綢之路經濟帶合作、航空航天保險、重工機械保險等雙方共同關注的領域,對于服務中俄“一帶一路”重點投資項目建設,支持“一帶一路”戰略實施具有積極意義。同時,借助我在國際保險監管平臺的影響力,宣傳推介中國的“一帶一路”戰略,吸引各國為“一帶一路”建設助力。近年來,在中國保監會的大力推動下,亞洲地區保險監管合作平臺亞洲保險監督官論壇(AFIR)正在推行一系列戰略改革。中國保監會利用在AFIR的重要影響力,以及擔任輪值主席的契機,在亞洲周邊國家中宣講“絲路故事”,引起了諸多“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極大興趣,為保險業服務“一帶一路”建設打出了品牌,創造了良好的國際環境。
五是專項機制。利用風險管理的專長,面向“一帶一路”的特定風險,積極開展針對性研究,探索建立專項機制。中再集團正與保險學會和知名高校合作,開展中國-東盟巨災保險研究項目,嘗試建立巨災業務合作機制。
六是專業咨詢。編制專業刊物,為政府和企業提供“一帶一路”沿線專業的風險管理咨詢服務。信保設立“一帶一路”風險專報,撰寫沿線國別風險報告,匯編國別《雙邊投資保護協定》。人保等面向“走出去”企業開展咨詢服務,為海外拓展提供前置性風險判斷,積極構筑海外風險保障。
對保險業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發展建議
“一帶一路”為保險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戰略契機,為了抓住機遇,鞏固保險業在宏觀經濟格局中的功能定位,保險業需要在深刻認識自身特點并總結現有探索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發揮行業整體優勢,協調有序地參與“一帶一路”建設。
一是整合多方資源,拓展服務空間。“一帶一路”沿線的風險突出,保險機構個體承保能力較弱,經驗不足,面對國際性重大項目可能底氣不足。同時,海外基礎設施投資規模大,周期長,單家公司實力有限,難堪大任。在這種情況下,保險業一方面需要加強行業合作,組織行業戰略聯盟,建立全行業風險數據庫,組建行業的承保和投資共同體,“抱團出海”,增強行業話語權;另一方面需要加強和其他行業的交流和溝通,開展專項研究,形成跨行業的聯動機制,拓展服務空間,爭取更多服務機會。
二是增強投資保護,為“走出去”保駕護航。 “一帶一路”沿線的法律和監管制度復雜,市場準入、投資保護和監管環境的障礙異常突出。保險業需要充分利用政府間高層磋商和世貿組織及自貿區談判等多、雙邊平臺,探索建立保險業進入“一帶一路”經濟帶的投資保護機制,反映保險業訴求,加強投資保護,在市場準入、監管政策、信息交流等方面加強協調,營建公平透明的外部環境,為“走出去”保駕護航。
三是爭取政策便利,提升行業競爭力。從國際經驗看,美、日等發達市場在“走出去”階段,大多推出了相應的激勵政策。保險業應加強跨部門的溝通和協調,積極推動進入“一帶一路”的國家頂層設計,為服務“一帶一路”爭取稅收減免、保費補貼等優惠政策,降低行業成本,提升整體競爭力。
四是創新保險品種,提升多險種綜合服務能力。創新保險品種,擴大承保范圍,加快產品和業務創新力度。積極發展出口信用保險、海外投資保險、巨災保險、再保險、貨運險、航運險、工程險等業務,繼續為“一帶一路”工作中走出去人員提供人身保障。
五是深化國際合作,爭取有利的外部環境。在多邊領域,結合提升我國保險監管國際影響力戰略,借助在亞洲保險監督官論壇的優勢地位,參考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絲路基金等組織模式,探索在巨災等特定保險領域建立專項合作機制的可能性。借助對國際保險監督官協會的重要影響,積極參與國際規則制定,全面構建服務“一帶一路”的國際多邊監管平臺。在雙邊領域,加強同“一帶一路”沿線保險監管機構的雙邊合作,簽訂諒解備忘錄,建立監管合作和人才交流機制。推進監管互認,擴大我國“償二代”在“一帶一路”沿線的影響力。同時,通過國際論壇、多雙邊合作平臺等機制做好增信釋疑工作,講好“中國故事”“絲路故事”,宣傳開放包容的理念,展示互利共贏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