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免费精品-色先峰-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88小说-性视频网址|www.xinyiht168.com

?
 

新聞資訊

保險市場風云突變 2016年度壽險先鋒榜十強出爐

2016年即將過去,在過去的一年中,哪些保險公司的實力最強?哪些保險公司異軍突起?為了讓投資者對于保險公司有一個全景式了解,《投資者報》推出“2016年度壽險先鋒榜”,這也是本報第二年推出此類榜單。對于投資者來說,這份榜單將是選擇保險公司、購買保險產品的一個重要依據。

在全部的保險公司中,我們排除了數據異常的公司,最后參評的有73家人身險公司。并設定了3個指標——盈利能力、保費規模以及風險管理能力進行綜合評估,各指標權重分別為40%、30%以及30%。

盈利能力對于保險公司至關重要,此前我們多采用公司賺取的利潤進行排名,但由于各家公司體量不同,利潤/凈資產更能體現保險的盈利能力。保費規模是保險公司發展的基礎,償付能力是監管的標尺,體現了公司的風險控制能力,因此兩者都是重要的考量因素。

與多數評價體系不同的是,《投資者報》仍然堅持以客觀數據為考量基礎,排除了人為因素的干擾。最終《投資者報》評選出的2016年度壽險先鋒榜十強的結果如下:平安壽險、中國人壽(601628,買入)、前海人壽、安邦人壽、太平人壽、泰康保險、平安養老、太保人壽、新華保險(601336,買入)以及陽光人壽。

今年《投資者報》先鋒壽險榜還增設一個獎項——最具成長性保險公司,用來尋找新的未來之星。結果有:弘康人壽、渤海人壽、華夏人壽入選。

頻頻舉牌背后的底氣: 

前10月保費達6萬億

2016年,保險機構是資本市場上當仁不讓的土豪。前海人壽、恒大人壽、安邦保險等動輒拿出十幾億元的巨資來舉牌上市公司,成為引發藍籌行情的重要力量。盡管其舉牌行動被監管層打壓,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這些公司手中持有大量的資金,不能不讓其他市場參與者側目。

我們看到,這些機構在臺前的“豪擲“,其實來源于背后飆升的保費給予的底氣。今年前三個季度,保費過百億元的就有38家壽險機構,過千億元的也達到9家。根據保監會的數據,76家人身險前10個月的保費高達6萬億元,已經超過去年全年。

巨量的保費需要投出去,但迫于“資產荒”的壓力,加上資金成本比較高,投入相對安全的股市成為一種必要選擇。這種投資驅動型的保險公司在今年賺了不少錢,成為同行艷羨的對象。

不過,中短期理財型保險大行其道,加劇了投資壓力和集中兌付的風險;在投資方面,頻頻舉牌也在不斷攪動著資本市場,部分激進險企更是引起了監管部門的高度警覺,資金運用格局正在發生改變,資金來源也將受到更大限制。

前不久,由于部分保險的野蠻舉牌,保監會再次收緊萬能險,前海人壽被暫停銷售萬能險,恒大人壽等保險公司的網上銷售資格被暫停。近兩日,很多銀行也紛紛停止銷售萬能險。從目前的態勢來看,以萬能險為代表的理財險被監管層打入了冷宮。

按規定,目前1年期萬能險產品已停售,2019~2021年各年間保險公司中短存續期業務占比分別不得超過50%、40%和30%。

從10月份的數據來看,萬能險超過千億的公司分別是安邦人壽、華夏人壽以及中國人壽。其后是平安人壽、前海人壽、富德生命人壽、和諧健康、恒大人壽、天安人壽、泰康保險,萬能險規模在270億~782億元之間。

這些公司萬能險保費收入在這次風波過后,肯定會出現大幅滑坡,這對于嚴重依賴萬能險的部分保險企業來說,是一個重大挑戰。

12月13日,保監會緊急召集各保監局、各保險公司和保險資產管理公司負責人在北京開會,強調防范萬能險風險、加強保險資金運用監管等,包括研究制定萬能險的經營門檻、業務資格、產品期限最低標準等一系列剛性約束;強化比例控制,對中短存續期產品實施更加嚴格的總量控制。

保監會主席項俊波強調保險業要服務于實體經濟,要成為中國制造的助推器。術業有專攻,好的金融家未必能成為成功的實業家,產業鏈的整合沒有想象的容易,要有清醒的認識。

值得欣慰的是,保險業務規模持續增長,保障民生、服務經濟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與此同時,保險業也在深化結構轉型。很多保險公司堅持回歸保障產品的模式,這以新華保險、中國人壽等壽險公司為代表。

而隨著“資產荒”的到來以及監管層的打壓,過去以萬能險為主的理財險發展受限,轉而健康險、養老險等產品成為市場上的主流。以理財險規模擴大而形成的市場格局,將會再次發生新變局。

原保費持續增長: 

5家進入千億俱樂部

盡管部分激進保險企業的瘋狂舉牌引起了不少爭議,但是作為“穩定器”和“助推器”的保險業在緩解社會企業融資難問題上發揮了不小的作用。最為典型的就是保險資金通過購買企業發行債券、投資非上市公司股權、二級市場增持上市公司股票、投資大型基礎設施建設等形式流入社會實體經濟。

截至10月底,保險業資金運用余額將近13萬億元,達到了12.9萬億元,較2016年初增長15.49%。其中,銀行存款2.3萬億元,占比17.99%;債券4.3萬億元,占比33.66%;股票和證券投資基金1.86萬億元,占比14.42%;其他投資4.38萬億元,占比33.93%。

險企如此龐大的投資資金來源之一便是保費。在“資產荒”背景下,各類金融機構業務發展明顯放緩,而保險業發展卻一枝獨秀,仍以較快的速度增長。

數據表明,今年前10個月保險業原保險保費收入達到了2.7萬億元,同比增長30.44%。其中,產險公司原保險保費收入7510億元,同比增長9.06%;壽險公司原保險保費收入1.9萬億元,同比增長41%。

根據保監會公布的最新數據,前10個月,原保費收入排名前10的壽險公司分別有中國人壽、平安人壽、太保壽險、和諧健康、新華保險、安邦人壽、人保壽險、富德生命人壽、太平人壽以及泰康人壽,保費規模均超過800億元。前5家保費都超過了千億,分別為3947億元、2364億元、1262億元、1057億元以及1021億元。

在保監會大力引導下,很多保險公司都在大力發展保障性保險。數據顯示,原保費收入保費前10的公司同比增幅大約都在20%以上,特別亮眼的是安邦集團旗下的和諧健康和安邦人壽,同比增幅超過1倍,同時進入了千億俱樂部。

凈資產利潤率比拼: 

前海人壽勝出

利潤是衡量一家公司賺錢能力強弱的重要指標。盡管近年保費增長迅速,行業發展前景大好,但并不是所有的壽險公司都能賺錢。

前三季度,70家人身險公司中,有36家公司實現了盈利,這也意味著有一半的企業沒有盈利。這對于那些前仆后繼想進入保險行業的外部資本也是個提醒:經營壽險公司并非那么容易。

前三季度,包括君康人壽、富德生命人壽、恒大人壽在內的三家公司虧損超過10億元。此外還有上海人壽、信泰人壽等16家公司虧損超過1億元。巨虧公司的一個共同點則是投資收益出現了巨虧。另外,一些新成立的壽險公司因為支出成本大增,因此還處于入不敷出的狀況。

被稱為壽險盈利王的公司則有平安人壽、中國人壽,盈利超過百億元,分別為221.7億元、128.6億元。兩家壽險公司長期占據國內壽險市場近三成的份額,兩家盈利也是遙遙領先同行。

前海人壽、太保人壽、安邦人壽三家盈利均超過50億元。作為非上市壽險,前海人壽、安邦人壽近兩年通過投資收益,魚躍龍門躋身一線公司。

當然由于公司體量的不同,單純用凈利潤衡量保險公司的賺錢能力也并不客觀。此次評選,我們引入了凈資產利潤率(凈利潤/凈資本)這一指標,要看哪家公司用最少的資本賺取更多的錢。

在經過跑馬圈地的階段后,隨著市場的逐步成熟,低利率市場環境的持續,“償二代”的逐步深入,考慮一個保險是否值得投資,是否能夠成長壯大,我們需要考慮哪家保險公司最會賺錢。

運用這一指標進行測算,19家公司的比值超過6%。這其中,合資保險的數量高達6家,占據了三分之一的份額。可見由于沿用了外方母公司比較成熟的經營理念,合資壽險雖然體量不大,但是經營相當穩健。當然,也有不少的合資壽險由于股東存在分歧、內訌,致使發展緩慢,甚至停滯。表現最好的三家公司,分別為信誠人壽、弘康人壽以及中德安聯,凈資產利潤率超過10%。

結果顯示,凈資產利潤率最高的竟然是前海人壽,高達26.73%。其次才是平安人壽,為20%。前海人壽是典型的資產驅動負債經營的保險公司,同類經營模式的安邦人壽、華夏人壽等公司數值也都表現不錯。這也是近年來,這類模式在保險公司能夠風行一時的原因。

凈資產收益率超過10%的還有平安養老、太平人壽、泰康保險。他們是傳統穩健型壽險的代表。出乎意料的是,壽險巨頭中國人壽的凈資產利潤率僅有4.19%。

我們注意到,不管是哪種經營模式都會有公司脫穎而出,也會有公司拖后腿。關鍵是公司選擇了哪種經營模式,然后想方設法去提高凈資產的利潤率。

多數公司償付能力達標: 

僅三家亮紅燈

償付能力體現了公司風險管理的能力。為了加強監管,提高保險公司的風險控制能力,保監會在去年推出了償二代標準。

到目前為止,保監會已經披露了三個季度保險公司的償付能力情況,但整體來看,2016年償二代下償付能力呈現下降趨勢。壽險公司的加權平均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從2015年底的248%降至2016年6月底的215%,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則從274%降至239%。

各家保險公司為了符合監管,采取了包括增加注冊資本金、調整業務結構或發行資本補充債等方式增加償付能力。截至三季度末,保險公司整體償付能力充足率達253%,行業風險總體可控。

根據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共有42家險企實施了增資,其中多數是中小保險公司,增資后注冊資本超過100億元的公司僅有4家,28家保險公司增資后注冊資本不足50億元。

其中渤海人壽和天安財險位列壽險、財險直接融資金額的第一名。資料顯示,渤海人壽2014年12月獲準開業,由6家公司共同發起設立,注冊資本僅8億元。

11月23日公告顯示,成立不足兩年的渤海人壽近期進行了第二輪增資,增資72億元,注冊資本增加到130億元。增資后,渤海金控(000415,買入)仍持有渤海人壽20%股權,穩坐第一大股東位置。值得關注的是,本次增資同時還新引入了安信信托(600816,買入)、山東如意(002193,買入)兩家公司。依靠大股東的大力支持,渤海人壽發展前景可期。

不過,仍有少數保險公司股東未能達成增資協議。與2015年償二代運行初期相比,三季度末不達標的公司數量已經從13家降至3家,分別是中融人壽、新光海航和中法人壽。

從最新的進展來看,中融人壽8億元的增資事宜已經得到保監會批準,償付能力符合充足水平。新光海航人壽這一指標則下滑至-69.87%,不過,股東并未對改善償付能力事宜達成一致。中法人壽首次出現償付能力不足,為-128.3%,二季度末為185.38%。中法人壽盡管一度啟動業務,但是前路漫漫。

相關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