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能險調整需求急迫 市場風險或引發現金流壓力
- 發布時間 2016.12.07
- 來源 中國證券報
關鍵詞
為什么在眾多的產品中,監管層對萬能險鳴笛示警之舉如此醒目?業內人士表示,這主要是因為萬能險的特性使得一些保險公司,特別是部分近年來剛剛進入保險業的市場主體以其為主推產品,快速吸納保費并用于投資,使得現金流風險持續放大的緣故。
保監會相關負責人表示,按照人身保險的設計類型,終身壽險產品可分為普通型、分紅型、投資連結型、萬能型等。萬能保險最低保證利率之上的投資收益不確定,消費者應避免盲目購買。相比較而言,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終身壽險比定期壽險(即提供一個固定期限保障的保險)保險期間更長,儲蓄性更強。
但在實際操作中,負債端的保險消費者看中萬能險投資收益率,資產端保險公司看中萬能險“吸金”效應的情況則更為普遍。一些保險公司在萬能險產品設計上主推短期獲利明顯的產品,以此快速獲取保費用于投資,投保人則可以在短期內退保獲得理財收益。特別是在一些互聯網平臺和銀保渠道,保險公司往往強調短期內高于銀行存款或其他理財產品的收益率,以此獲得市場關注。
張璇表示,通過萬能險運作,將保險公司的風格從傳統的“負債驅動資產”轉變為“資產驅動負債”,是保險業所面對的新形勢之一,在A股市場舉牌的保險公司模式多為后者,即以資產端的獲利為根本需求,借保險牌照獲取浮存金,利用浮存金投資獲取利潤。
“這樣的做法,一是會引發爭議,令外界覺得沒有以保障風險的主業為根本,二是會面臨巨大的市場風險,萬能險賬戶的主要資金都會用于投資權益類資產,一旦股市調整,險企的現金流就會承受很大壓力,去年和今年,這種情況已經非常明顯。”張璇表示。
“寶萬之爭”中前海人壽的萬能險正是因此受到關注,其投資風險引發市場對投保人權益可能蒙受損失的擔憂。實際上,已經困于萬能險局中的不止前海人壽一家。以近期正處于作價轉讓狀態的君康人壽為例,產品結構特點即以萬能險等為主,傳統保障類產品占比較小。君康人壽在2015年實現投資收益21.2億元,同比增長43.2%,退保金為32.1億元,同比增長3912.5%,而其年報中納入的保險業務收入僅為46.6億元。其在2015年年報中也指出,今后將加大期繳產品的占比,但目前這種業務結構也將致其流動性承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