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節看保險:墻頭上的老人
- 發布時間 2016.12.06
- 來源 中國保險報
關鍵詞
疾病,不僅考驗著一個家庭的經濟承受力,也在考驗著人性和道德。
大病保險之所以雷霆萬鈞地推廣開來,就是要解決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問題。而在另一些人看來,疾病帶來的影響不僅僅在經濟上,特別是對于農村的老年人來說,尤是如此。筆者采訪過一個專攻農村保險市場的保險公司負責人,他提出了一個觀點,現在農村老年人得了重病,不僅是經濟問題,還會直接考驗子女的孝心、家庭的道德底線。很多家庭因為不給老人治病帶來很不好的影響,或者因為治病的費用承擔不均,帶來家庭內部的矛盾。這些都是十分現實的問題。
病后的贍養,帶來的經濟花費和人力成本,也讓子女感覺到負擔壓力,或許也產生互相推諉、逃避贍養等現象。根據蒲松齡的俚曲改編的山東梆子《墻頭記》講述了近八旬的張木匠兩兒不孝、兩媳不賢,被比鄰而居的兩個兒子推到了墻頭上,均不欲奉養。故事被很多山東的老年人熟知,當做是有兒有女卻老無所依的典型。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加劇,數量不斷增長的老年人群體生活起居、醫療護理等問題越來越受到全社會關注,而其中半失能、失能老人的照護問題更是日益成為社會難題。推進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相結合,正日漸成為共識。
今年7月,人社部發布《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辦公廳關于開展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的指導意見》,公布了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的15個試點城市名單。據人社部宣布,啟動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利用1—2年試點時間,探索建立以社會互助共濟方式籌集資金、為長期失能人員的基本生活照料和與基本生活密切相關的醫療護理提供資金或服務保障的社會保險制度。
所謂的長期護理險,就是為被保險人在喪失日常生活能力、年老患病或身故時,側重于提供護理保障和經濟補償的制度安排。長期護理保險被國外稱為繼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之后的“第六大保險”,可以解決失能和半失能老人面臨“醫院不能養,養老院不能醫”的困境。被稱為“讓銀發族老有所依”。
目前來看,各地的探索也正在積極進行。例如《福建省老年人權益保障條例(草案)》11月28日提交省人大常委會會議一審。條例(草案)對老年人的家庭保障、社會保障、社會優待、社會服務等方面都作出具體規定。省人大常委會內司工委在條例(草案)的初步審查報告中,建議增加規定:鼓勵商業保險機構創新養老保險產品服務,探索設立老年人長期護理保險,為不同老年人群提供多樣化的養老保障。
又如,近日的一個發布會上,上海市衛生計生委主任鄔驚雷透露,上海即將推出長期護理保險試點。這個不同于醫療保險,是一個護理保險計劃。11月30日,深圳市民政局回復市人大代表建議中也提到,深圳將借鑒國外經驗,探索建立老年人長期護理(照護)保險制度,鼓勵發展多種形式的長期護理社會保險、長期商業護理保險、護理補貼等。而江蘇省政府公布的《江蘇省“十三五”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發展規劃》中,在社會保障重大項目一欄,就提出了探索建立個人、政府等多方分擔籌資的長期護理保險制度。
可以看到,在沒有絲毫保障的老年人處于墻頭的尷尬位置之時,擁有養老、醫療、長期護理以及其他商業保險保障的老年人,相比之下不僅離開了墻頭的尷尬,還擁有了一片保障夕陽紅的可靠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