險資推演養老金入市“戰法” 藍籌標的受青睞
- 發布時間 2016.11.08
- 來源 中國證券報
關鍵詞
養老金入市腳步漸近,同樣身為長線資金的保險資金正在研判這筆新增現金流的“口味”。保險資管人士表示,養老金初期入市首要配置標的大概率集中在藍籌股,市盈率、現金流等指標也可能是重要參考。推演養老金如何挺進A股、股票池中有哪些“硬貨”及其后續“戰法”,是近期部分保險資管機構的重點工作之一。
此外,中國證券報記者獲悉,目前多家機構正積極爭取衍生品投資資質,范圍涵蓋股指期貨、期權、利率互換等產品。未來險資或通過衍生品,對權益類投資、固定收益類投資的風險進行有效對沖。
揣摩養老金投資棋局
養老金入市在即,各路資產管理機構除積極爭取受托管理資格外,也在紛紛研判其可能的投資選擇。同樣作為長線資金的保險資金更是聞風而動。養老金在權益類資產配置方面的“沙盤”如何呈現,成為險資關心的重點。
“我們認為,初期藍籌股的成長價值將得到養老金的重視,而目前A股市場的主題投資風格也部分印證了這一趨勢。”北京一家險企的投資經理任明(化名)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初期入市的養老金投資業績尤為引人關注。而經歷此前的市場調整后,相當多的藍籌標的安全邊際已經被充分確認,中長期價值中樞上移的可能性非常高,這些標的很可能成為養老金在二級市場上最先獵取的對象。”
中國證券報記者了解到,多家保險公司都將養老金初期入市的投資偏好納入考慮,由此進行了“推演”,希望能夠押中一部分標的,而藍籌股成為被看好的“最大公約數”,市盈率、現金流等基本指標也可能成為重要參考。同時,部分機構結合已有的同業交流數據、社保基金持股偏好以及企業年金管理機構的投資風格,計劃對股票池進行適度調整,并在倉位上有所增減。
已經開展養老險、企業年金的保險機構在此方面積累了一定經驗。任明表示,保險機構在管理具有保險性質的資金方面,已經形成了相對完善的投資、風控系統架構,在投資風格上也與全國社保基金有相似之處,投資需求更是與養老金契合,所以在機構間競爭中優勢明顯。
以企業年金為例,人社部公布的《2015年企業年金基金管理機構業務情況表》顯示,平安養老險、長江養老險、太平養老險、中國人壽養老險、泰康養老險等機構在受托管理資產金額方面名列前茅。從企業年金基金投資管理情況來看,2015年華泰資管、平安養老險、太平養老險、泰康資管、人保資產等機構的單一計劃、集合計劃和其他計劃都實現了不輸于基金公司的投資業績水平。
任明表示,對于養老金可能偏好的“推演”,也只是險資近期投資策略規劃中的一部分。整體來看,保險資金在大類資產配置方面依然看好并愿意把握近期A股市場的投資機會。這既是為了完成此前制定的投資目標,也是為適應將來資產管理市場的競爭打基礎。
年底緊盯股市變化
近期A股市場的走勢使得險資將更多注意力放在了藍籌股上,但對于具體板塊的投資策略判斷發生了明顯分化。部分機構認為,隨著市場對于PPP、國企改革、消費升級等主題關注的熱度持續,未來相關個股有望走出新一輪行情。相對而言,中小創和一些TMT個股可能受到冷落。但也有投資人士認為,只要股市目前維持緩慢上行趨勢,板塊輪動終將在藍籌拉動下“雨露均沾”,把握好投資時點,即使業績穩定的個股在短期內表現平淡,未來的上漲空間依然值得期待。
某險企投資經理商航(化名)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在3000點平臺市場反復震蕩之際,他所管理的資金已經通過多種渠道分散進入到近期可能因題材刺激而帶來利好的個股,并已將一部分浮盈“落袋”。“房地產個股的上漲獲利尤為明顯,但近期已經出現回調,所以我們及時鎖定了收益。而一些和國企改革、消費升級、去產能、對外投資題材相關的標的未來可能有更多想象空間。整體而言,目前的投資仍然以藍籌為主,中小創也會涉及。”
任明認為,板塊輪動的速度可能加快。近期市場的熱點相對較容易把握,但并不意味著此前熱炒的主題就會遇冷。“保險資金投資風格相對謹慎,會通過量化模型等一些技術指標,以及近距離調研上市公司的方法確定分散風險的投資配置,很多板塊都會有所配置,投資集中度不會太高。”
即便如此,短期風險仍然是投資人士所關心的內容。商航表示,不同保險機構的考核機制和今年的投資收益預期有所差異。目前來看,年內能否達成權益類投資目標依然存在變數。如果2016年余下的時間A股市場能相對穩定,則年內的工作會相對好做。
大類資產配置也使得權益類投資的表現被寄予了更高期望。商航表示,因為固定收益類資產整體收益率中樞下移,所以年底通過權益類資產配置進行優化的可能性較大,資金進出股市的頻率可能相對增高。因此,判斷短期內板塊和個股走勢進而實現盈利的挑戰也有所加大。
衍生品配置意愿提升
在平衡大類資產配置以分散風險、獲取相對安全收益的同時,保險資金正在探索使用更多金融工具來對沖風險,而金融衍生品有望受青睞。中國證券報記者獲悉,目前,泰康資管、中國太保、中國人壽、信誠人壽、中再資管已對衍生品運用業務有所布局,另有一些保險公司正在等待衍生品運用業務資格獲批。
具體而言,已經落實風險責任人的衍生品業務主要以股指期貨、期權、利率互換等產品為主。業內人士表示,險資仍缺乏足夠的風險對沖工具,而金融衍生品未來可能成為險資對沖各大類資產風險的重要手段,成為資產配置的“保險栓”。特別是對于權益類投資和固定收益類投資而言,股指期貨、利率互換等產品的應用前景和效果都值得期待。
在另類投資方面,險資則關注通過結構化融資方案降低風險。某大型保險公司資管部門負責人表示,以目前介入的非標投資項目為例,險資通常傾向于自身配優先級、合作方配劣后級、共同參與項目招投標的方式,這樣可以降低“踩雷”的概率,保證合理的收益。
任明表示,目前在權益類投資方面,險資還沒有使用衍生品工具,因為目前還沒有足夠完善的外部環境,保險機構本身的投資風格和理念也不夠成熟。“險資傳統投資主要依靠多年以來積累的經驗。近些年政策為險資運營提供了更多選擇,在具體操作上仍然有一個逐漸摸索的過程,很多新的手段還需要學習。”
“保險資金的投資都需要以風險控制為重,風控部門對于股票市場直接投資的風險尤為重視,而信用風險也給固定收益類投資帶來不確定性。如果將來能有效使用風險對沖工具,險資運用的空間將會更大。”商航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