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險站上政策風口 “保險+醫療服務”成主攻方向
- 發布時間 2016.09.08
- 來源 每日經濟新聞
關鍵詞
在保險新“國十條”和《關于加快發展商業健康保險的若干意見》出臺后,健康險稅優等一系列利好政策的落地,打開了商業健康險的發展空間。健康產業鏈的投資布局進一步加快,健康險公司的發展路徑也日趨多樣化。在保險行業內部人士看來,隨著健康險領域迎來新的市場主體,“保險+醫療服務”的業務模式將成為發展的重點方向之一。
業內人士指出,“保險公司無法介入醫療診斷來控制醫療成本支出,所以醫療信息化機構成為各大險企爭搶的對象。”不過,隨著互聯網和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對于如何解決這一難題有了全新的視角和可能。利用大數據、物聯網、基因工程和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為保險公司實施醫療險業務“精細化”管理帶來機會,尋求健康險創新的商業模式和產品模式。
●發展路徑日趨多樣化
盡管我國有超過100家保險公司開展了商業健康險業務,但專業的健康險公司市場僅有5家,分別是人保健康、平安健康、和諧健康、昆侖健康、太保安聯健康。目前,在中國保險市場份額中,專業健康險公司的服務占比只有10%,其余90%主要來自財險和壽險公司。
“新‘國十條’政策出臺后,各健康保險公司處在重新起跑的過程,選取的戰略路徑和模式各不同。”太保安聯健康負責人告訴《每日經濟新聞(博客,微博)》記者,“人保健康以‘政府醫保相關的業務為主’;平安健康致力于‘建設大健康生態圈’,通過控制流量端和支付端,深入大醫療健康產業各環節;和諧健康‘以理財型的萬能險業務為主’,兼顧儲蓄型產品與保障型產品;太保安聯健康定位于成為商業健康險的產品研發平臺、集中運營平臺和健康服務平臺,同時還將為集團設立健康管理產業投資框架。”
醫保覆蓋范圍不足、高質量醫療資源的緊缺、疾病前期預防及檢測服務被忽視,這些都對商業健康險參與醫療支付提出現實的需求。業內人士指出,隨著健康產業鏈的投資布局進一步加快,健康險公司的發展路徑也日趨多樣化。其中,“保險+醫療服務”的業務模式將成為重點方向之一。
一位平安健康險的內部人士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指出:“與醫療機構等服務方建立深度的合作關系,是解決目前國內就醫中的各種問題、并給投保人提供更好醫療服務的有效途徑。”不過,也業內人士對此表示,保險公司與大型公立醫院之間的合作關系依舊薄弱,與醫生之間的互動也十分有限,還難以制定有效的風險和賠付率降低舉措。“就目前情況而言,除高端醫療外,傳統健康險公司尚無法通過和醫院合作來控費。”
鑒于醫療服務領域廣闊,不同保險公司也采取不同的切入點。波士頓咨詢近日發布報告認為,因監管機構已為保險公司亮起綠燈,允許其對醫院進行投資,上述障礙也會逐漸得以化解。比如陽光保險與政府合作建設“陽光融合醫院”,泰康人壽接近美國凱撒集團的“管理型醫療保險”模式,大力興建醫院、老年護理社區和專用設施網絡。
另外,與醫療保健服務商攜手合作,是幫助保險機構增加客戶來源和控制風險的另一種方式。比如中國太平與瑞爾齒科合作,不僅為太平提供了豐厚的折扣,還為其帶來了寶貴的牙科護理成本與風險信息,助力其在這個利潤豐厚的醫療服務市場中盡可能提升盈利能力。
當前,國外保險公司將觸角更多地伸向了與健康和醫療相關的產業。歐洲知名的健康險公司DKV,就將價值鏈拓展到牙科保健、疾病預防、門診護理、家庭深度護理、保健病預防等。在業內人士看來,健康險在產業鏈的整合,既拓展了多元化的業務收入,也增強了保險公司的話語權和議價能力。
●大數據助推模式創新
“保險公司無法介入醫療診斷來控制醫療成本支出,所以醫療信息化機構成為各大險企爭搶的對象。但在社保系統對接方面,各地醫保IT系統并不統一,從而導致系統開發維護成本高,資源效率低下,無法獲得完整有效的信息。”上述太保安聯健康人士認為,“政策助推醫療大數據應用發展,有望建立起保險公司與醫保數據相關聯的醫療控費系統并向健康產業的延伸布局。”
在業內人士看來,以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基因工程為代表的醫療及網絡技術應用加快,給險企實施“精細化”管理帶來機會。商業健康險有能力在健康預防、醫療保障過程管理、慢性病管理、醫療信息共享等方面有所作為。
以慢性病管理為例,波士頓咨詢指出,在美國,許多保險機構投資設立了遠程監控系統,通過積極主動的方式來治療心臟病。它們在患者家中捕捉臨床數據,并將其傳送給主治醫生,以便其即使捕捉危險信號。密歇根保險公司Priority Health表示,與不參加遠程監控的患者相比,遠程監控參與者的急診和住院次數明顯減少,住院時間也相對更短。此類服務能幫助消費者預防疾病,而不只是在事后“亡羊補牢”。
據了解,太保安聯健康通過與阿里健康合作,將后者的大數據、風控引擎和人臉識別防作弊等技術融入理賠環節,形成行業控費的雙保險安全體系。“世界知名的健康險公司,往往都通過強大的信息管理系統,對健康保險的理賠數據做出有效分析,對準備金做出及時地調整,進而根據分析結果,幫助公司做出有助于公司改進產品定價、及整個經營管理的決策。”一位保險業內人士表示。
就基因技術應用給保險帶來的改變,一位專注基因工程業內專家告訴記者:“精準醫療計劃后面,應當是精準保障計劃,這個精準保障計劃實際上相當于保險,保險一方面可以保證基因檢測的質量,另一方面,檢測之后如果有高風險,也提供了解決方案。”
大特保CEO周磊告訴記者,“我們希望在數據分析中心的基礎上,建立三個平臺,即醫療服務平臺、健康管理平臺、保險服務平臺,不同的資源通過技術系統級對接,實現實時互通。直觀來看,未來用戶可通過大特保的平臺,上傳自己的健康數據、實時監測自己的健康指標、獲取健康預警和解決方案;通過移動硬件進行日常的健康管理,也可以在線問診、預約醫生,線下體檢和就診,后期可在線遠程復診。”
不過,如何與醫療服務合作還處在摸索的階段。近期,美國的互聯網健康險公司奧斯卡健保(Oscar)上半年巨虧引市場關注。周磊表示,“Oscar是保險和醫療結合的好案例,它希望使消費者感覺像擁有一個家庭醫生,為用戶提供全面的健康和醫療服務,而且更重視健康人群的風險管控,使用戶去醫院之前先想到他們。最重要的是,由于保險和醫療資源都集中在一個平臺上,就有可能會實現醫療控費,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社會公共問題的解決方案,當然他們自己在發展中也面臨一些難題,但是保險和醫療結合的理念是值得借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