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期貨”幫助農民跳出“豐產不豐收”怪圈
- 發布時間 2017.12.20
- 來源
關鍵詞
近日,由陽光農業相互保險公司、浙商期貨有限公司及其風險管理子公司浙江浙期實業有限公司共同推動的黑龍江大豆收入保險項目正式完成測產工作,確定理賠額度309萬元。該項目是大商所2017年“保險+期貨”試點項目之一,通過對價格和產量的雙重保障,幫助黑龍江豆農跳出“豐產不豐收”的怪圈。
收入險解決農業生產后顧之憂
在本項目中,浙商-陽光農險團隊在黑龍江蘿北縣寶泉嶺農場探索收入險試點,保險期限為2017年5月至10月,保障大豆現貨6000噸,承保面積約4.3萬畝,保障農戶的目標收入為490元/畝,其中保障畝產量0.148噸/畝,約定期貨價格3900元/噸,保障責任水平85%。保險到期后,無論因為價格變動還是產量變動,只要農戶實際收入水平低于490元/畝,則浙商-陽光農險團隊將為其進行差額賠付。10月31日試點了結,期貨市場價格為黃大豆一號期貨1801合約9月、10月售糧期的收盤價平均價3782.97元/噸,經保險公司實際測產,農戶每畝產量0.1107噸,即農戶每畝實際收入418.7元,農戶獲賠差額71.3元/畝,4.3萬余畝共獲賠309萬元。
事實上,農戶生產銷售,主要面臨三類情況的風險:產量上升、價格下降;產量下降、價格上升;產量下降、價格下降。這三種情況,價格險在價格下跌時發揮作用,而收入險則將三類情況均考慮在內,只要農戶收入低于預期,即可產生賠付。
本次黑龍江大豆收入險試點的主要目的,在于針對性地解決2016年試點項目中因自然災害原因,大豆價格上漲,但產量大幅下降,“漲價卻減產”,彌補了價格險的局限性。而今年,在國內大豆豐產的預期下,黑龍江佳木斯地區大豆現貨價格經歷了大幅的下跌,從8月的3800元/噸一路下跌至10月的3560元/噸,下跌幅度達到240元/噸,農戶又陷入“豐產不豐收”的怪圈。大豆收入險的開展,無論價格和產量怎樣變化,都能保障農戶利益不受損失,可謂對農戶的收入進行綜合性保護。
市場前景廣闊
對于農民而言,種糧收入即當年產量乘以售糧價格。在黑龍江大豆收入險試點中,當年產量由保險公司測產確定,售糧價格通過期貨價格確定,實現了產品要素的公開、透明、獨立,具備權威性,模式可復制。
農民在向保險公司投保后,對于保險公司而言,實質上承擔了兩方面的風險,一方面是產量風險,該風險由保險公司向再保險公司購買賠付率超賠再保險進行風險轉移,另一方面是價格風險,該風險由保險公司向期貨公司購買場外期權進行風險轉移。在黑龍江大豆收入險試點中,浙商期貨設計了亞式期權產品,期貨目標價格為3900元/噸,期貨市場價格為3782.97元/噸,浙商團隊對保險公司產生賠付70.2萬元,保證了收入險中價格險部分的賠付,達到了風險轉移,形成了風險閉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