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班延誤險”下架
- 發布時間 2017.08.02
- 來源
關鍵詞
這個有10年歷史的險種,現在好像一個全民游戲。“買了這么久的延誤險,終于賺到了一次”,看著滿屏的延誤信息,正在候機的張雨(化名)做出了這樣的感慨。
2017年7月21日,重慶江北機場,張雨已經坐了三個小時,眼看晚飯時間已過,原定在下午3點55分起飛的航班仍然沒有任何登機通知信息,有乘客詢問工作人員卻被告知“前序航班還未起飛”。
雖然回到北京可能已經半夜,張雨焦慮的情緒中有一絲竊喜,隨著航班延誤時間的增長,自己的“薅羊毛”收獲就可能越大。
雨季來臨,航班正點率大大降低,面臨航班大規模的延誤和取消,可以對乘客應對旅途不便、時間損失進行賠償的延誤險又火爆起來。
然而過高的賠付率和不佳的盈利狀況卻給保險公司帶來壓力,不少延誤險產品玩起了躲貓貓,或是被下架,或是理賠規則生變、價格提高。張雨也發現,原來一些在微信公眾號里便可買的延誤險已經沒有了。
重慶出差結束回京的前一天,張雨查看了北京的天氣,局部地區可能會有雷陣雨,于是她找出朋友給的延誤險使用攻略。
張雨在機場對記者表示,網上有很多延誤險“薅羊毛”攻略,由于客戶可在不同機構投保,“銀行卡+保險公司產品”的組合投保備受推崇。
張雨告訴記者,一般來說,延誤險的獲取主要有兩個渠道:通過信用卡專屬權益獲贈和單獨購買,市場上的“薅羊毛”攻略正是兩種方式的結合。
當時,張雨的航班已經晚點了四個小時,如果按網友分享的“奢華頂配方案”,航班延誤4小時后,客戶可獲得數千元的收益。而經過一番攻略過后,張雨自己的方案也有了不錯的結果:中國銀行白金卡客戶延誤4小時可賠付500元,眾安保險的“任我飛航延險年卡”可賠付198元,以此計算,張雨可獲得近700元的賠付,即將覆蓋機票價格。
而令張雨不滿的是,隨著近期延誤率的提高,不少保險產品沒法購買了。張雨介紹,此前關注微信公眾號“延誤險”,即可購買延誤險,延誤險自飛機延誤30分鐘后開始生效,以紅包形式自動賠付到賬,而再打開購買頁面,已經顯示系統維護中,稍后開放。
點開微信公眾號,記者發現,該公眾號的運行主體為永安財產保險有限公司,對于無法購買的原因,公司客服在電話中表示公司相關產品已經下架,何時恢復需要等待公司通知。
而除了這款產品外,記者發現還有不少產品也已經黯然生變。例如,安聯保險曾推出3款專門的延誤險,但目前若再享受延誤險服務需要購買其旅行保障計劃,平安保險的兩種延誤險也合并至旅游保險中,且境內業務賠付低于境外業務。
“最近很多保險公司下架了延誤險產品或者進行調整,最為直接的原因是保險公司賠償太嚴重,也就是公司所面臨的賠付遠遠高于它收到的保費,保險公司也是以營利為目的,這一點可以理解。而另外還有一些沒下架的保險公司,仍然把它作為一種獲客渠道,暫時不考慮短期盈利,未來這些獲取的客戶可以再去升級消費保險公司一些其他的產品。”在蔣力看來,目前純粹的延誤險并不好做,“客戶已經把航延險當做一種福利,有些客人甚至存在對賭的想法,所以從保險公司賺錢的角度來講,是很難。”
太平洋證券分析師魏濤在研報中表示,進入夏季多雨的季節,航班的準點率也達到一年中的低位水平,延誤、取消這些狀況發生的概率大增。“目前中國幾大樞紐機場,只要有一個機場發生延誤,其他兩個機場就會受到影響,例如南航、東航、國航等航空公司,每天每家都有接近2000個航班起飛,而目的地是其他主要樞紐機場,一家基地航空公司始發航班延誤,整個天空的飛行次序就大亂,出現這個情況,延誤險的賠付率就會失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