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保險業的矛盾心態下我們究竟去往何處?
- 發布時間 2017.07.11
- 來源
關鍵詞
魚和熊掌可以兼得嗎?
在剛剛落幕的大連夏季達沃斯論壇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原副總裁朱民、清華大學教授李稻葵兩位經濟學家以及原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董事長傅成玉就“到底應不應該把目光聚焦在GDP數字上”有過一場辯論。
兩位經濟學家幾乎不約而同地預測2017年中國的GDP將維持在6.7%。李稻葵甚至表示,如無意外,明年中國GDP可以達到6.9%。傅成玉則直言,“討論這些問題沒有多大意思,中國的問題不在GDP增長多少,而在發展的質量和效益。不要引導總去關注數字,數字最沒有意義。”
事實上,這種爭論在保險業中也是長期存在。近年來,保險業呈現持續快速發展態勢,“十二五”期間,全國保費收入從2011年的1.4萬億元增長到2016年的3.1萬億元,年均增長16.8%;保險業總資產從2011年的6萬億元增長到2016年的15.1萬億元,年均增長20%。
盡管保險業發展態勢良好,但是面臨的風險仍然不可忽視。當前,保險業面臨復雜的風險形勢,多重因素共振、多種風險交織加大了風險防控的難度。尤為需要注意的是,過去一段時間以來,保險業的風險管理功能有所弱化,而財富管理功能片面加強,以至于近幾年來市場上出現了一些披著保險業“外衣”的激進投資者,以中短存續期產品和激進投資行為相互配合,而這種盲目擴張和激進經營行為也引發了一些公司治理的風險。
這意味著調整業務結構、強化風險管控、明確發展定位勢在必行。儲蓄過度、保障不足的情況已經走到盡頭,摒棄盲目擴張和激進經營行為已成為行業共識。
然而,輿論上出現了一種自相矛盾的聲音,“又想讓馬兒跑,又不給馬兒吃草”。一方面,依然注重“排名論”、“規模論”,哪家公司排名、規模下降大呼小叫,動輒冠以“失速、失血”的名義;另一方面,又要求保險公司進行業務結構調整,回歸保障本源,進行差異化經營。換言之,調整不行,不調整也不行;快了不行,慢了也不行。
調整必然意味著陣痛。在這一過程中,既需要擺脫不調整、少調整的僥幸心理,也要給予轉型發展時間,避免急剎車,從而引發不確定的風險。輿論關注排名、規模無可厚非,但是也應從保費結構、年期結構、產品結構、費用結構、利潤結構等更為全面、立體的角度觀察。
其實,資本市場對于保險業的這種積極變化已有回應,從中國平安(601318,股吧)、中國太保、新華保險等保險公司的“漲聲”中即可窺盡。當前,保險業應該凝聚共識,向輿論傳遞統一、強烈的價值觀,不要不習慣或擔憂規模增速的放緩,因為保險業依然處于黃金發展期,摒棄盲目擴張和激進經營行為會使行業發展更為有底氣。
中國健康、養老保險市場空間巨大,消費者需求大于供給,當越來越多的保險公司發展保障業務時,消費者的保障意識也會提升,蛋糕會越做越大,這正是通過供給側的改革,引領需求側的升級。
當然,打鐵還須自身硬,保險業必須練就過硬的本領。例如,銷售人員需要更加專業化,因為保障產品比較復雜、個性化;投資人員也需要更加專業化,進行長期資產負債匹配;公司治理亦需要更加專業化,因為保險公司最重要的不是投資盈利多少,而是風險管理能力強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