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月保費增速乏力 險企靠規模拉動已走到死角
- 發布時間 2017.03.28
- 來源
關鍵詞
上周(3月20日至3月26日),保監會發布的今年前兩個月保費收入數據顯示,79家人身險公司總計規模保費1.19萬億元,增速大幅下滑,僅為0.46%。
對比同期數據,可以看到人身險保費規模增長降速更為明顯。2015年1月份至2月份,人身險公司規模保費為1.18萬億元,同比增速高達96.85%。去年同期,總保費增速在100%以上的壽險公司數量達到35家,占到當時76家壽險公司總數的46%。
監管趨嚴是導致今年初人身險保費增速大幅縮水的主要原因。去年以來,為規范萬能險業務發展,保監會密集出臺了規范中短存續期產品、完善人身保險產品精算制度、強化人身保險產品監管等多項規定,對萬能險的規模、賬戶管理、保障水平、結算利率等進行了完善和規范。
2016年5月份至8月份,保監會對前海人壽、恒大人壽等9家公司開展了萬能險專項檢查,并對發現問題的公司下發了監管函,責令公司進行整改。去年底又叫停了前海人壽萬能險新業務。在監管持續壓力下,原來人身險公司頭號吸金利器——萬能險,一下子卷了刃,這些險企又沒有新產品來頂萬能險的缺,其收入增速呈斷崖式下跌,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保費增速乏力說明險企單靠規模拉動已走到死角。前幾年,一些險企劍走偏鋒,靠著高收益萬能險產品大量吸金,你敢發收益率5%的產品,我能出6%,相互抬扛,一時間讓投資者辨不清到底是保險產品還是理財產品。不少保險公司吸了金不去發展主業,卻把主要精力全放在股市上。一些險企對地產類公司尤其看好,為了爭上市公司控制權不惜豪擲數百億金,用別人的錢圓自己的夢,那叫一個爽。不過,險企股東爽的背后卻是投資者頂著雷,資本市場上風聲鶴唳,職業經理人戰戰兢兢,這種模式其實是“脫實向虛”的資金游戲,自然不能持久。
對于險企而言,現在到了扎扎實實比內功的時候了。隨著市場規模高增速告一段落,存量“蛋糕”的切分將愈加激烈。險企要在保險市場上存活與發展,更重要的是打造自身競爭力:一方面,要靠保險公司精心研究市場,設計研發適銷對路的“拳頭產品”;另一方面,要強化服務意識,提升服務能力,以優質理賠服務吸引更多的客戶。此外,還要加強內部管理、強化風險控制,實現自身健康、可持續發展。
以前比“誰搶的餅大,誰吸的金多,誰投的股好”,實際上是比誰更大膽誰更運氣好;現在險企應該加快轉型,回歸保險本質,比服務比產品比品牌,靠扎扎實實的經營質量來獲取客戶長期青睞。(原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梁 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