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保險成高頻詞:嫁接民生保險聚焦老齡化
- 發布時間 2017.03.08
- 來源
關鍵詞
在全國“兩會”期間,保民生和經濟的保險再次成為焦點。其中,政府工作報告11次提及保險,而與民生相關的養老保險、大病保險、醫療保險、農業保險也成為高頻詞。在“兩會”上,各地代表委員建言獻策,推動保險進一步嫁接民生……
全國政協委員、復星集團董事長 郭廣昌
鼓勵社會資本舉辦醫養結合機構
復星集團正在多圍度進入保險業,其發展的路徑在于將傳統的醫藥、醫療與管理風險的保險相結合。為此,全國政協委員、復星集團董事長郭廣昌針對在醫護保險方面進行的調研,提交了一份提案聚焦養老和保險方面,包括鼓勵社會資本舉辦醫養結合機構,高起點、高標準開展長期護理險試點,以及大力發展責任保險分擔社會法治成本。
郭廣昌指出,當前,由于醫養結合機構和床位設置的不足,導致大量病患老人占有醫院床位,但由于支付政策的限制而頻繁辦理進出醫院手續;更有大量迫切需要醫療護理的老人無法獲得應有的照護。根據《醫療機構管理條例》及相關法律法規,具有“醫養結合”功能的醫療機構包括護理院(站)、康復醫院、療養院以及養老機構內設診所等。但在鼓勵這些機構的設置、推動“醫養結合”服務業發展的當下,依然還存在不少體制機制上的障礙。
郭廣昌建議,在目前醫養需求迫切的前提下,放開社會資本舉辦“醫養結合”醫療機構的規劃管理和床位管理,只要根據設置標準審批的一律準予建設。鼓勵社會力量建設的醫養機構就近和城市大醫院建立協作關系,允許實現醫療服務項目的聯動及合作并建立合理的結算機制,合理補償;城市大醫院針對合作的醫養或養老機構提供醫療服務。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光彩事業促進會副會長 王再興
探索商業保險解決農民因病返貧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光彩事業促進會副會長王再興表示,要讓農村貧困人口能夠徹底脫貧摘帽,除了幫助他們發展產業,解決就業,增加收入,還有一個關鍵問題是要能夠幫助解決農村貧困人口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問題。
我國先后對農村貧困人口實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新農合大病醫療保險和開展民政醫療救助,為貧困人口生病醫療提供了三道醫療保障線,大大減輕了這些貧困人口生病住院治療后的醫藥負擔。不過,三項普惠政策,對于一些患重大疾病已支付較大醫療費用的貧困人口來說,雖然能按政策得到部分補償,但還是要背上沉重的經濟負擔,一場大病后全家元氣大傷,陷入更加貧困的狀態。
王再興還介紹了江西贛州探索運用商業保險機制實施精準扶貧的經驗。贛州市政府為貧困對象代繳了新農合及大病保險的參合費,并從財政資金中安排1億元專項資金,由市、縣財政按2:8的比例全額出資,以90元的人均籌資標準,向商業保險機構購買補充醫療保險。王再興認為,國家發改委、財政部、衛計委要傾斜支持貧困地區基層衛生機構提高服務能力,讓貧困對象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縣,減輕醫療負擔;中央財政為支持貧困地區農村貧困人口商業補充保險提供部分專項資金,減輕基層資金壓力。
全國政協委員、合眾人壽董事長 戴皓
統一長期護理保險受護標準
合眾人壽作為最早建養老社區的保險機構之一,在推行養老社區的過程中也遇到了種種難題。如何加強老年人的保障成為合眾人壽董事長戴皓關注的重點。
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作為全國政協委員的戴皓提出了關于統一長期護理保險受護標準的提案。
長期護理保險主要是為被保險人在喪失日常生活能力、年老患病或身故時,側重于提供護理保障和經濟補償的制度安排。我國老齡化不斷加速,
預計到2040年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將達到頂峰,獨生子女的贍養負擔加重,年輕人工作繁忙使得照顧老年人的時間減少,長期護理保險很有市場前景。盡管我國醫療保險制度的人口覆蓋率已達到95%,然而,這一體系目前在長期護理方面還存在巨大缺口。
長期護理保險的被保險人如果需要護理服務,首要的問題就是確定被保險人需要哪種級別的護理服務,比如,是居家護理還是在專業護理機構接受護理。但是我國目前在老人生活能力評估方面并沒有統一的標準。戴皓指出,經調查,各省養老項目中對老年人能力的評估標準各不相同,存在著城市與城市、部門與部門、機構與機構之間的極不統一。因此,他建議建立全國統一的老年生活能力評估標準,能夠對接長期護理保險,促進養老服務事業發展的全國性統一評估體系。
同時,戴皓還提出,積極發展養老服務的第三方評估機構,盡快對評估機構的準入、評估人員的資質、評估工作的具體內容與要求,形成社會化評估運行機制完整體系;進一步規范老人生活能力評估等級對應的基礎服務,養老機構可根據評估標準和自身情況,為老人提供“訂制式”養老服務,改變市場提供養老服務的盲目性,滿足老人真正的需求;制定相應等級可享受到的社會福利,老人及其家屬可通過全國統一的老人生活能力評估體系,獲取相應的基本養老公共服務信息。
全國人大代表、中華醫學會骨科分會副主委 劉璠
社會統籌照護保險緩解老齡化問題
“照護保險,是新時期一項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的重大創新,不能僅停留在試點層面,必須加快在全國推廣,真正造福社會?!比丝诶淆g化成為今年全國“兩會”關注的熱點。如何才能破解老齡化社會帶來的失能老人照顧的難題,緩解長期失能人員家庭“不能承受之重”?全國人大代表、中華醫學會骨科分會副主委、南通大學附屬醫院骨科主任劉璠呼吁,社會統籌照護保險是緩解這一難題的有效舉措,應該在全國推廣南通的試點經驗。
劉璠透露,去年初,人社部在南通市召開了照護保險座談會,總結研究照護保險“南通模式”。當年7月,人社部出臺關于開展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的指導意見,包括南通在內的15個城市作為首批試點城市之一?!敖ㄗh國家層面盡快總結南通等地照護保險經驗,加快在全國的推廣步伐,造福于更多的民眾?!眲[透露,希望加速推廣這一新的利國利民的保障制度。
劉璠介紹,南通推出的照護保險突破了照護保險覆蓋范圍僅限于老年人的界限,將市區范圍內參加醫療保險的所有職工和居民全部統一納入保障范圍;采取“政府補助+個人繳費+醫保統籌基金+福彩公益金”四源合一的多元化動態籌資機制;設計了多種服務形式,醫療機構、護理院、養老院等符合條件均可提供照護服務,滿足失能人員的各種護理需要。
全國政協委員、財政部會計標準戰略委員會委員 張連起
建立農村保險公司接管社保基金
全國政協委員、資深注冊會計師、財政部會計標準戰略委員會委員張連起表示,加強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任務十分繁重,建議協調發展居家養老、社區養老和機構養老;建議對農村城鎮養老發展不平衡采取差別化措施。對于農村“三無”老人(無生活來源、無勞動能力、無子女依靠),繼續實行“五?!敝贫?。對于遵守國家生育政策而形成的獨子(女)戶、雙女戶,繼續推行計劃生育養老保險。政府對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應行使宏觀調控職能,即制定政策起到引導、宣傳和監督的作用,不直接管理基金。
建立中國農村保險公司,性質定為政策性保險機構,國家給予優惠政策,實行商業化經營,接管當前社會養老保險基金,將社會養老保險轉化為商業養老保險,繼續承保。另外,該公司還可以開展全國農作物財產保險業務,填補我國在這一業務中的空白。在組建完畢正常運營之后,現在勞動和社會保障部農村養老保險司的功能轉移到保監會。
建議在延遲退休年齡的條件下,充分發揮老年人力資源優勢。建議全面放開養老市場,鼓勵社會資本參與。由政府騰退、回收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退出的國企廠房、校舍、辦公樓,優先用于養老院的建設。對興辦養老院的社會資本給予土地劃撥、稅收支持、床位補貼等方面的優惠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