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盯上三大高科技:無人駕駛人臉識別和基因檢測
- 發布時間 2017.02.27
- 來源
關鍵詞
一些高端、前沿科技都采用了現有的監管體系,但是否適用不得而知。因此,對于保險公司而言,在應用這些技術時,也需要考慮到可能存在的技術風險和不確定性。
當保險業遇到人工智能,兩者會擦出怎樣的火花?
2月22日,中華財險與江蘇數字鷹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為后者的無人機提供保險服務。其實,給無人機系上“保險帶”并不稀奇,也算不上保險智能化的標識。中華財險看中的是無人機在財產險查勘定損環節的實際應用和操作。
“這只是第一步。”中華財險副總經理李薇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未來,我們將積極探索無人機在車險、財產險、農險查勘定損環節的應用。”
實際上,除了無人駕駛技術,高冷的基因工程、人臉識別等都在加速與保險業的融合。
在業內人士看來,技術改變流程,技術改變規則,技術改變客戶群。在日新月異的新技術面前,保險業能做的就是擁抱科技,積極運用新技術優化業務流程,升級服務水平。
無人駕駛
據數字鷹科技董事長陳樂春介紹,目前,我國無人機產業剛起步,主要應用在航拍、農業植保等領域。我國有18億畝農田,無人機應用率不足1%。在日本,這個數字高達60%,且保險公司參與度高。可見,這個市場潛力巨大,保險公司已經察覺到其中的巨大商機。
有著30年農業植保經驗的中華財險上海分公司總經理劉祖疆分析:“無人機在財產險查勘定損環節可以發揮巨大作用。以農險查勘為例,農田面積大,地理位置偏,人工進行現場查勘的成本高、精準度低、定損偏差明顯,使用無人機可以更高效、精準地查勘定損。”
除了無人機,無人駕駛技術發展還將給保險行業帶來哪些變化?
眾所周知,車險是財產險市場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面向未來十年,汽車工業中有三大重要的變化:電動化、汽車共享和無人駕駛。數據顯示,產險業務原保險保費收入8724.50億元,同比增長9.12%。其中,車險業務占比高達70%。
“人工智能和無人駕駛技術的延伸,會極大地降低交通事故發生幾率,同時加快汽車共享模式的發展。技術革命會讓保險模式在出行服務領域發生較大變化。”聯想集團副總裁、聯想創投投資業務總經理宋春雨直言。
他進一步解釋道,“基于前述的三大驅動力,保險業將迎來重要的變革:一方面是出行服務公司(如滴滴、神州)將成為車險市場最主要的垂直市場之一;另一方面,無人駕駛及相關科技將促使汽車事故概率進一步降低,為車險市場帶來產品、服務模式創新。”
人臉識別
另一項高科技——人臉識別,也被保險業盯上了。
互聯網保險平臺投保家開發的APP,用戶在選擇智能顧問功能時,人臉識別技術即刻對用戶進行刷臉識別,通過面部數據的采集進而推測出用戶的年齡、性別、婚姻狀況以及生育情況,運用風險防御模型預測出用戶的風險防御能力,從而為客戶推薦一套適合的保險購買方案。
投保家COO常曉龍說:“人為分析往往會摻雜很多主觀色彩在其中,而利用智能風險防御模型將更便捷、精準和全面,通過財產、健康、意外、家庭及其他五個維度的大數據分析,得到的結果會更有說服力。”
在保險行業這個萬億元級別的市場,借助人臉識別等前沿科技為用戶帶去真正高品質的體驗,這種技術上的創新將是未來的趨勢。有保險業內人士表示,大數據時代下的互聯網保險能最大程度地滿足不同客戶的個性化需求,而智能化技術的應用更能優化客戶的體驗,根據客戶需求設計出真正讓客戶滿意的產品和服務。
“未來,智能化技術創新將不斷滲透到互聯網保險產品設計、保險渠道和保險代理機構中去。”上述業內人士指出,“在未來錯綜復雜的實際應用環境中,人臉識別等智能化技術要在安全性與用戶體驗之間尋求平衡,就必須根據不同的應用場景找到誤接受率和誤拒絕率之間的平衡點。”
當然,投保家并非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一直標榜自己是一家金融科技公司的眾安保險在保險智能化發展上可謂不遺余力。
谷飛所在的眾安保險數據科學實驗室,是一個利用數據分析和科技手段進行產品創新的部門。最初,他以為一家互聯網保險公司需要的數據科學家,應該是要做一些跟保險定價相關的數據分析。來了之后才發現,除了一些基礎的大數據應用之外,這個實驗室研究的領域還包括生物識別、計算機視覺、自然語言處理等等,而每一項研究最終都將應用到產品上。
在實驗室的圖像識別團隊,工作人員研究通過人臉識別技術,遠程判斷用戶身份——按照“活體檢測”的提示,用戶只需要做幾個動作,系統就會自動判斷是否本人。這項技術讓眾安的消費金融線上給用戶授信成為可能,還會結合一些第三方權威的數據源,如公安的公民身份信息,把采集到的用戶照片和這些權威的照片數據進行比對,自動判斷是否是同一個人,全程不需要人工介入。
谷飛認為,科技的發展帶來了金融行業的很多變革,人臉識別就很好地解決了線下向線上轉移時產生的“驗明真身”的問題。
基因檢測
借著大數據技術及算法蓬勃發展的東風,基因檢測已經進入了一個蓬勃發展的時代,或將成為保險智能化發展下一個風口。
《國際金融報》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中國的保險公司已開始與基因檢測公司展開合作。
具體而言,保險公司綜合利用基因檢測結果,家庭健康史、個體飲食、生活、運動、環境等信息,通過大數據進一步建立更為個人化的健康風險預測模型,將對整個人類社會無論是個體健康、商業經濟,還是環境改變等領域產生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目前,中國的一些保險公司也開始與基因檢測展開合作,例如,眾安保險與華大基因合作推出乳腺癌基因檢測、乳腺癌專項健康體檢;達安基因與太平人壽開展的“基因檢測與健康管理”服務;除此之外,平安壽險、中國人壽、中國人保、太平人壽、富德生命人壽等保險機構與基因檢測機構進行了接觸,部分機構已達成了合作。
不過,有業內人士指出:“一些高端、前沿科技都采用了現有的監管體系,但是否適用不得而知。因此,對于保險公司而言,在應用這些技術時,也需要考慮到可能存在的技術風險和不確定性,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損失。”